close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 于美人 補習班名嘴三級跳,靈活轉進大舞台
八十八年一月,她獲選廣播電台第二受歡迎主持人,僅次於廣播老將光禹。 去年十二月,她出版的第四本書,登上金石堂連鎖書店暢銷排行榜前十名;在迪化街走一回,幾乎每個人都叫得出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台灣減肥風潮的代言人她原本只是一名補習班國文老師,卻縱橫光鮮亮麗的演藝圈;任何大老闆在她主持的新聞評論節目中,從緋聞到私德都逃不出她的掌握,然而,十年前于美人作夢都想不到自己會成為聚光燈下的名人。
「這是我當年當老師的模樣,多清純啊!」于美人翻出一本當年在龍門補習班任教時編寫的國文講義。
薄薄的一本冊子,當年可能不值新台幣五十元;,現在于美人所寫的四本書,全都是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客。出版業者估計,光是版稅就可以讓于美人一年賺進一百五十萬元。
僅僅是版稅收入,就是于美人在轉業之前當補習班老師一整年的收入。
目前,于美人除了主持一週五天的廣播節目之外,還有帶狀的新聞評論節目和每週一集的「圓滿計畫」,光是通告收入,已是年薪上看千萬的小富婆。十年前的補習班名嘴,全省辛苦奔波,如今飛上枝頭當鳳凰,名利雙收三十二歲才踏入演藝界的于美人,十年前過的是跟現在完全不同的生活。
當時于美人是全省四處講課的補習班名嘴,二十六歲時月薪已超過十萬元,然而,高收入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奔波勞碌。于美人回想過去那段生活,只有一句「今宵酒醒何處」的感慨。
她常常週一在台北、週三要下台中、週四飛台南,有時候她在旅館醒過來,連自己在哪個城市都搞不大清楚。于美人還記得有一次飛到台中授課,投宿旅館時,櫃檯小姐問她:「于老師,妳一個人住飯店,晚上不怕嗎?」她愣了一下,才想起每次下課後回到旅館,累到倒頭就睡,根本連「怕不怕」都沒 時間去體會。十年前,于美人為了生活,必須咬牙在競爭激烈的補教業打滾。
比不上英、數、理化老師的風光,她教授的國文是「弱勢科目」。
暑假是英、數、理化老師最好賺的時節,于美人卻只能在家喝西北風。
為求教學生活化,仔細研究蜜蜂生態 下工夫學台語,將〈琶琵行〉變音符
靠著國文一科,要在補教業掙出名師的聲譽並不容易,于美人必須卯足了勁,才能吸引學生注意。
她還記得,高中國文課本裡有一篇〈靈丘丈人〉,是明朝劉伯溫以養蜂來比喻治國的文章。
當時,于美人跑去養蜂場,把蜜蜂生態研究了一遍,在課堂上她不教文言注釋,反而教學生分辨女王蜂和工蜂的差別,討論蜂后如何利用工蜂維繫蜂巢秩序,就像一國之君必須知人善任。
在教白居易的〈琶琵行〉時,于美人還去翻閱古典樂理,讓學生了解原來「此時無聲勝有聲」指的就是「休止符」。對一般老師而言,〈琶琵行〉就是以文字形容聲音,但是,于美人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課文。她去找一貫道的老師學台語,用台語朗讀〈琶琵行〉,把節拍和聲韻融入其中,單調的課文馬上成了一支有快有慢、有強有弱的曲調。現在的于美人,頂著資訊傳播者的頭銜,在主持界開創了一種新的典型。以往的節目主持人偏向垂直式的整合,綜藝節目主持人手上可能同時有好幾個案子,卻難以跨足新聞評論性節目。然而,于美人從「出道」以來,就主持過關於兩性、名人訪談和益智猜謎等節目,在她的主持生涯中明顯可以看出水平整合的走向。長期和她合作的知名主持人鄭弘儀認為,于美人相當擅長掌握不同面向的資訊,大量吸收並以特別的角度加以詮釋。
就連于美人自己也想不到,補習班的教學方式成為未來她主持資訊性節目時的一大助力。
「這是厚積而薄發,平時累積,臨場反應才會快。」
手上有好幾種類型節目的于美人不看電視,然而一週五本雜誌、一天可以看三本書的功力,培養出她像海綿一般的超強吸收力,而這正是其他主持人學不來的地方。
不斷吸收新知,在工作上充分應用,連拍廣告都研究產品,深獲廣告主欣賞算算于美人一年內看的書,總計超過一百本,堆起來比自己還高。無書不讀的于美人甚至有個奇想,「如果能犯什麼誹謗罪去坐牢,就可以一直看書了。」無書不讀的于美人從醫學書籍《大腦秘密檔案》、日文流行文學《冷靜與熱情之間》,到探討精神分裂症的《神奇城堡》,都有所涉獵。而閱讀的習慣,正是她在補習班教書時打下的基礎。「在補習班當老師,如果自己都不讀書,上課怎麼掰得出來?」
于美人認為,吸收新知識原本就是她工作上應盡的義務。
于美人吸收資訊的好習慣,從去年為光泉優酪乳代言就可看出成效。
光泉為新口味優酪乳找代言人,打算請于美人試試看。在試鏡之前,于美人已經把優酪乳的菌種、功效、製作方式都了解了一遍,她說:「那些長短雙叉桿菌,我是看了四本書才弄懂的。」
對于美人而言,她從不做「照著稿子唸」
這種一般主持人常做的事,連拍個廣告都可以講出一套道理,這就是于美人的「兩把刷子」。
這種求知若渴的態度,也令光泉的老闆印象深刻,試鏡一次之後就拍板定案,又讓于美人賺進六位數的廣告收入。
于美人有一句名言: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除了補習班名師的經驗之外,當時她免費為綠色和平電台主持叩應節目也意外成為她轉業時的一大助力。八年前的地下電台,走的還是草根路線,主持人幾乎全部操台語,但是于美人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讓不少聽眾打電話進來罵人。剛開始于美人常常和聽眾現場「互嗆」起來,不過後來她發現自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於是改以幽默的口吻說:「我很感謝打電話進來罵的聽眾,因為你們都聽得好仔細喔,還會指導我台語,真是感謝你們。」
堅信「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勇於抓住機會、深入學習
在那段時期,于美人處理異議的方式,是留給對方發洩的空間,卻不因此影響自己的立場。
這個領悟讓她在後來主持叩應節目時,能以輕鬆氣氛化解觀眾的歧見。
做了補習班名師五年,某一天,于美人照例在綠色和平電台開講,沒想到當時TVBS製作人葛福鴻在計程車上聽到她的聲音,覺得她主持節目的感覺很清新又不失立場,於是邀請她主持TVBS的「台北夜未眠」現場直播節目。完全沒有電視主持經驗,也沒參加過錄影的于美人卻完全不怯場,她只跟葛福鴻說︰「既然你放心,那我還有什麼不敢的?」結果一個小時的節目下來,于美人不管叩應來的是阿嬤還是小朋友,全部都哈拉得開,也開啟了三十歲之後的另一個職涯。三十二歲才轉業的于美人坦承,要跨入主持界時曾質疑自己,既不熟悉演藝圈,又沒受過什麼主持的正規訓練,對於是否能勝任並無太大把握,然而,她靠著強大的學習吸收能力,還是在演藝圈撐了下來。她主持減肥節目,最後成了食品營養學專家;她投資股票賠錢,於是發憤拜師學股票經,這段經歷或許又為往後她主持財經節目奠下了基礎。她說過︰「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唯有像于美人一樣在每一段經歷中都如此深入的學習,這段經歷才會成為一段有用的過去。

今天你快樂嗎?有幫助別人快樂了嗎? 本文作者:黑幼龍先生
一年多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BucketList)》,講一個人聽到自己罹患絕症噩耗時,會想做什麼事?故事從一個億萬富翁(由傑克尼克遜所飾演),在病房遇到了另一個修車工(由摩根費里曼所飾演)講起,兩個人都因癌症住進醫院,走到了人生盡頭。
過世前想看、想體驗的事
有一天,億萬富翁看到技工一直在書寫,很好奇追問才發現他在寫人生清單(abucketlist),他剛進大學時,哲學老師叫他們列出的一份人生清單,寫出他們在過世前想做、想看以及想體驗的事。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隨後也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兩個人還結伴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包括賽車、打獵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快樂的足跡。
有一天到了埃及金字塔,技工突然變得很認真嚴肅,不管是表情還是話語都很慎重,他說埃及人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後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回答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哪裡走。
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沉默不語,因為他雖然擁有私人飛機、豪宅和美食,十分富有,極其享受,但他回答不出來,因為他的確不快樂,他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換得的。他無法回答,催促著趕快說第二個問題,技工說:「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億萬富翁聽了更加沉默,甚至生氣,因為他是個大老闆,對人極為嚴苛,常常挑剔找麻煩,不要說幫助人快樂了,甚至還讓人很不快樂,是別人痛苦的來源。加上自己還離過四次婚,唯一的一個女兒不相往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幫助別人快樂過。
減少批評、責備、抱怨,才會快樂起來
我對那一幕印象極為深刻,我們現代人都忙著工作,競爭壓力很大,如果我沒猜錯,很多人跟我一樣,從來沒想過第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快不快樂?」而對第二個問題,反應還會是:「問了還不是白問,我還能怎麼樣?還不是得上班、下班?」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當然不一定。
同樣的環境職場,同樣的工作,如果我們很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惜福,也會在逆境中抱持正向態度,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程度就不一樣。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
可以想的東西就更多了,似乎跟第一個問題關係很密切。一個不快樂的人,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因為他的想法、作為都是負面的。卡內基講得很清楚:「人要減少批評、責備、抱怨和挑毛病,才會快樂起來,也才有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溝通,帶給別人快樂。」我有個朋友是快遞公司總經理,有一天他的助理跟他說:「總經理,拜託你不要這麼愁眉苦臉的好不好?」
他生氣地說:「難道我連自己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嗎?」那小姐說:「你真的沒有權利愁眉苦臉,因為你害得我們的工作士氣也很低落。」在家裡也是,如果父母愁眉苦臉,孩子也沒辦法快樂起來,影響一家人。自己積極正向,不僅自己能快樂,也會大大影響別人的。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
我最近在看巴菲特的自傳,裡面提到員工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會讚美別人。其實巴菲特以前並不是快樂的人,內向、害羞和退縮,他是在二十幾歲參加卡內基訓練之後改變的,他在自傳裡提到卡內基有16次之多,講到他如何從退縮害羞變得有自信,懂得跟別人溝通,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甚至讓他娶到老婆。那是他在一次訓練得獎後,十分開心快樂,晚上才有自信開口跟女朋友求婚,結果一舉成功,更加深他日後持續改變,愈來愈有信心。特別是40到60歲的人,不太會也不好意思讚美別人。但要帶給別人快樂,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和聆聽別人說話,這部份我們以後慢慢再談。
寫《追逐日光》的尤金•歐凱利是美國KPMG會計事務所的總裁兼執行長,他也是在發現自己得腦瘤,生命只剩100天後,寫下最想做的事,結果發現前幾項都是想去跟別人說感謝和讚美的話。他寫信給一個高中同學,說自己跟他在一起時有多開心,結果對方沒回應,他乾脆打電話去,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收到,他就在電話裡說了起來,對方也很真誠地回答他:「你在我們班上什麼都是跑第一的,第一個當總裁,第一個做什麼什麼的,現在連去天堂都是第一個的,但我們早晚都會在天堂見。」尤金•歐凱利在死前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管你現在幾歲,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都要把你想做的事情儘量往前移,不要等到五十幾、六十幾才做,現在就去做。
我看完書,立刻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妹妹,告訴她我們以前在家裡有多快樂,最佩服她不記仇,不會對人懷恨在心,我講完後好開心,她也好開心,這就是我講的,自己快樂,對別人說出讚美肯定的話,就能帶給別人快樂。從今天起,不管你是做哪個行業,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進辦公室前,都可以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快樂嗎?」、「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那麼一天的工作就會很不一樣。
鳥飛於上,其慾在下,故死於網 文/戴晨志 2010.02.11
小時候,長輩就教訓我們:你不能「吃一、挾二、想三、怕四」!人不能「很貪」,什麼「都要」,結果什麼「都掉」!所以,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慾望難遂」,另一是「慾望得遂」!
一天,大人看到一小孩在路邊哭得很傷心,就趨前詢問,才知道原來是小孩的一個銅錢掉入水溝不見了。這個大人為了安慰小孩,就給小孩一個銅錢,心想小孩應該不會再哭了;不料,小孩拿了銅錢後,哭得更厲害、更大聲!此時,這大人很納悶地問小孩:「我已經給你一個銅錢,你失去的已經再得到了,為什麼還要哭?」小孩哭著說:「如果我剛剛不失去那個銅錢,我現在就有兩個了,可是,我現在還是只有一個銅錢啊!」另有一個精神病院,裡頭住有許多精神病患者。一天,該院院長對其中一病患說:「你已經住院三年了,現在可以出院了!」「為什麼?」病患問。
「因為根據我們幾個月來的調查,發現你目前的病情有『非常顯著的進步』,你已經會撒謊、也會偷東西、又會惡作劇欺負別人、嘲笑別人,證明你越來越像『正常人』,所以你可以出院了!」院長表情正經地說。「報告院長!」精神病患說:「可不可以讓我多住幾天再出院?」「為什麼?」院長問。
「因為現在是月底了,等到下個月初,我領到了零用錢之後再走,好嗎?」
院長一聽,很生氣地說:「對了,我忘了說你也很『貪心』,你趕快給我滾吧!」
印度文豪泰戈爾說:「鳥的翅膀上若繫著黃金,就永遠不能再於天上翱翔了!」
的確,人們貪得無饜的「貪念」,會使人迷失本性,也會腐蝕人心;所以古人曾說:「貪念是萬惡之首!」其實,「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它鞭策我們不斷地向前努力;然而,「永不知足的慾望」,或「過度的貪念」,卻使人的內心長出「毒瘤」,也使自己的心靈變得「骯髒」和「污濁」。
有一個農人,自己做了一個簡易的「捕野雞器」;那是一個一公尺見方的木板箱子,入口處的木板用木棍撐起,棍上繫著一條繩子,野雞如果走進去,繩子一拉,野雞就會被關在裡面。農人把這個「捕野雞器」隱藏在樹林草叢裡,箱子裡外都撒了許多稻米,以招引野雞走入箱子。
一天,這農人在樹林中守候不久,竟然來了「十隻野雞」,其中的九隻,都走進木箱子裡,他看了真是高興。「不急,不急,另外一隻遲早也會走進箱子裡!」農人心裡想著。農人等呀等,但是,那第十隻野雞就偏不走進去,反而是箱子裡的兩隻野雞走了出來。農人後悔不已,心想,他剛才如果「知足」就好了!後來,農人自忖:只要那走出來的兩隻野雞中,有一隻再走回木箱子,他就要「拉繩子」了!可是,偏偏又有四隻野雞吃飽了,慢慢走出來,裡面只剩下三隻了。
這農人很是懊惱,怎麼辦?再等一下吧!總會有兩三隻再回去的!因為箱子裡還有許多稻米呀!就在此時,又有兩隻野雞走了出來。哎呀,糟糕,木箱子裡面只剩下一隻啊!--要不要拉繩子?要?不要?正當農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時,最後一隻野雞也咯咯地跳了出來。十隻野雞全部都走了!就這樣,原本「九隻囊中野雞」,最後變成「一無所獲」。所以,古人也警惕我們:「天下未有貪而不窮者。」

一個選擇精采一生 盧坤煜、廖雪華夫婦
選擇所愛 擇善固執
民國84年,因為朋友介紹AMWAY淨水器,盧坤煜、廖雪華夫婦與安麗有了第一次接觸,陸續使用各種產品後,廖雪華對安麗產品充滿信心。原本只想當個忠實的愛用者,但是潤膚蜜乳使她的富貴手不藥而癒,讓她忍不住想分享給朋友;再加上安麗事業可以帶著她環遊世界,更讓廖雪華萌生經營安麗事業的念頭,只是這個念頭,盧坤煜足足抵制了6年!
從事室內設計裝潢、自己當老闆的盧坤煜,是個疼愛老婆的好老公,他希望自己辛苦賺錢就好,老婆只要在家把小孩顧好,然而廖雪華卻執意投入安麗事業。「原本她要求一星期只經營兩天,後來天數越來越多,心中似乎只有安麗!」無法諒解太太的轉變,盧坤煜以「不可以接觸自己的客戶與親戚朋友」為手段,希望斷絕老婆的安麗之路,沒想到廖雪華那股「就是要做安麗」的傻勁與熱忱的服務態度,竟然開發出一個接一個的客戶,組織網絡也自然而然擴展開來!在不了解安麗事業的價值之前,盧坤煜看著另一伴越忙越開心,不禁產生「老婆只愛安麗,不愛盧坤煜」的想法,後來廖雪華說服老公到馬來西亞拜訪馬來西亞皇冠大使陳先生。這趙旅程使盧坤煜對安麗事業徹底改觀,他從陳先生身上了解到自由、尊榮與品味的真諦,同時他看待太太執著於安麗事業的決心,也有了不同的體認。「我可以送她鑽石或名牌衣服,但是她想要的不是這些,她要的是自我肯定與價值。」因此盧坤煜不再反對太太經營安麗事業,反而擔任輔助的角色,幫助太太追求她想要的天空!
專注投入 堅持成功
「一開始投入安麗,我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上鑽石!」廖雪華信心十足地表示,當她看見66歲、不識字且講話台灣國語的上線能把安麗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她知道自己沒有做不到的理由。因為十分熱愛產品與安麗事業,廖雪華確信這麼好的產品一定有人喜歡,而且到處都是在尋找機會的人,只要他們看懂安麗事業的價值,一定會接受!她認為安麗事業絕對不是窮人的專利,例如廖雪華組織內有一對夫妻,不但經濟優渥,而且地位崇高,但是他們卻選擇全心投入安麗,因為他們企求的不是眼前的物質生活,而是可以揮灑自我的舞台。當廖雪華下定決心上鑽石後,她與先生、小孩溝通她的目標與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全家人有了共識,一起犧牲一年的休閒時間,換來了鑽石的榮耀。
為什麼那麼執著呢?「因為我知道堅持就可以成功!當我沮喪時,只要看到我的上線,我又會充滿動力。」廖雪華表示,經營安麗就像寫日記,很簡單、人人都會做,但沒幾個人堅持;就像產品示範一樣很簡單,每個人都會做,但是這麼簡單的事卻很少有人願意持續!「我高二就訂婚,高中畢業就結婚,是個非常單純的女人,而能在一年內由明珠晉升為鑽石,完全要感謝湯先生所領導的3S團隊,以及所有夥伴的支持,讓我們達成這艱鉅的任務。」沒有社會經驗的廖雪華,自認為自己沒有條件、選擇不多,因此她將安麗事業視為唯一的機會,全心投入、全神貫注,減少了左顧右盼的猶豫,反而更快達到目標,「沒有條件反而成為做安麗最好的條件!」廖雪華笑著說。
創立家族性的安麗事業
廖雪華回想自己的第一個case是由上手鑽石陪著她去談的,原本以為對象是姊姊,成功率一定百分之百,沒想到姊姊竟然聽到打瞌睡;被挫折感包圍的廖雪華,因為一位成功領導人的教導而化解心結,「分享不等於推銷,如果在分享之前就已經預設立場,心情一定會受到影響;試想你向朋友推薦一部好電影,如果他們沒去看,你並不會覺得難過,這才是分享應有的態度。」因為有了這份體認,廖雪華學會以平常心看待別人的拒絕,也更穩健地邁向成功之路。
在上鑽石的過程中,廖雪華有一個很大的夢想──創立家族性的安麗事業,現在這個夢想已經開花結果,而且果實越結越多,目前盧坤煜家中共有8位兄弟姊妹、廖雪華也有3位家人都是安麗直銷商,其中半數以上積極經營安麗;他們的家族已經產生二位DD、二位金獎章、一個銀獎章,而且第二代也開始進教室上課學習。從全家人極力反對到全家族全心投入,再次說明安麗事業的無限可能!
雖然認真做好3S工作的人是廖雪華,但是盧坤煜卻是她能全力衝刺的重要功臣,「上鑽石是努力之後必然的結果,但是凝聚全家人的共識、共同努力的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盧坤煜認為家中的兩根柱子都很重要,唯有透過分工合作才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創造雙贏的局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