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趟上海大陸行開啟了眼界,旭珍老師常告訴我們"所見所聞改變一生;不知不覺斷送一生",將書本上的東西轉換成實際看到的東西,這次是因為出差利用晚上的空檔而去增廣見聞,沒有人侷限你只能待在台灣,如果有機會去環遊世界,為什麼不去看一看,重點是想法的問題,看到老師透過安麗環遊世界,而且重點都是免費。眼界打開想法也開,不要只是躲在舒適圈內安穩過日子,該要為自己的夢想而拼博,老師說"與其讓生命生鏽,不如讓生命發光發熱",為自己人生精彩演出活出燦爛未來。

以下都是在上海外灘拍的照片,也在網路上找了一些簡介,分享給大家。







上海外灘萬國建築博覽

景點簡介

150年前,當殖民者們踏上上海這塊陌生的土地時,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於是,這條曾經是船夫與苦工踏出來的纖道。經過百余年的建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征。

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裏,東面靠著黃浦江,西側是52幢風格各異的大廈,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在1843年以前,這裡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裡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實力的是英資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灘27號)、寶順洋行(Dent & Co.,外灘14號)、老沙遜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灘24號),以及美資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灘9號)。1848年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至1846年上海闢為商埠以後,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雲集。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曾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三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等。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與此。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

此外,還有西方大商賈的高級俱樂部——名揚遠東的上海總會,後來的東風飯店。這是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築,它有當時最長的酒吧,酒吧櫃長達110.7英尺。外灘12號,那座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過去是滙豐銀行。建於1923年,當時英國人曾自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華貴的建築」。那座房頂上端有鐘樓的建築是著名的海關大樓,建於1927年。在此以前是一座衙門式的建築,1891年改建為西洋式,1893年又改建成教堂式。大樓上的大鐘四周都可以看到時針,方圓幾里都能聽到洪亮的鐘聲。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裡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

現在的和平飯店,原是美國猶太人沙遜的沙遜大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顯示自己的經濟實力,決定在沙遜大廈旁,建造一幢遠東最高的34層的銀行大廈。1934年正當施工時,沙遜卻無理干涉,說「在英租界造房子,高度不得超過我的金字塔塔頂」。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樁官司一直打到倫敦,結果判決中國銀行只能造17層,比相鄰的沙遜大廈金字塔頂低30公分,而且工程也由外商設計、承包。還有英商亞西亞火油公司大樓,花旗銀行等。

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並持續繁榮至1940年代。

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精衛政權,外灘也隨著上海結束了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想發源地 的頭像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