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 作者:潘冀/口述、藍麗娟/撰文
為你的夢想追根究柢 那一天,我剛下課,抱著藝術史、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書籍,踽踽獨行美國萊斯大學(RiceUniversity)校園。耳際忽聞熟悉的中文招呼。 「嘿!潘冀!好久不見啊!」一位台灣來的留學生叫住我。 他鄉遇故知,我駐足與他閒聊,很是高興。 聊著聊著,他瞄了一眼我手上的書,狐疑:「你不是來念建築嗎?怎麼在讀這些?」 當我說明,我正在讀建築系四年級,他好不驚訝:「我以為你留學是來攻讀研究所的,你現在從大四念起,不是很浪費時間嗎?」我笑了笑,沒多說什麼。



不愧青春的抱負
一張臨帖與一封信,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的課業成績向來不差,求學以來,懵懵懂懂感覺對建築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免試保送就讀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那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建築系。
在親友同學的祝福之下,我搬進宿舍。不久,我拿起筆在桌上臨帖仿宋體字:
建築是文化的代表 歷史的象徵
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一個不到十八歲的男生,對建築有種難以言喻的熱情與抱負。不過,想像與現實卻有落差。
大環境上,當時台灣還在努力發展基礎建設,建築被看做是工程的一環。影響所及,建築系屬於工學院,教授群也以受早期日本教育的工程背景為主,儘管有少數老師教設計,資訊仍然很缺乏。
往往,能在圖書室看見一、兩本從國外寄來的雜誌已經很不得了;偶爾有一些學長從日本或美國留學回來,被邀請回系上演講,大家都好瘋狂,等著進教室裡聽。每回一進去,教室裡早就擠得滿滿的。
我認真讀書,成績也很不錯,但坐在課堂上聽著老師講課,我心中的疑問卻似乎比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還清楚:「為什麼學了這麼多不同科目,不能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呢?它們之間的關聯在哪裡?」
這種疑問,對照我大一時臨帖的豪氣,隱約成為我腦海裡不時響起的聲音:或許我應該出國深造,解決這個心中的落差。
成大畢業,退了伍,我積極申請攻讀美國的建築研究所。
當回函一一寄抵郵箱,我每每拆開一封回信,就像是在等待他人決定我的命運:「接受」或「不接受」。
其中,有一封回信迥然不同,卻是他人等著我自己來決定我的命運。
那是來自德州休士頓萊斯大學的信。
信上說,他們對我很感興趣,但是分析我的成績單後,覺得成大建築系的課程太偏重工程,缺少人文科目,他們強調,做一名好建築師,人文素養非常重要。也因此,學校希望提供全額獎學金,讓我從大學四年級讀起,薰陶、培養人文素養。
讀完這封信,我覺得很感動。想起大一時的那張臨帖,想起成大畢業時仍瞎子摸象般難以摸清建築的全貌,我做了一個很關鍵的人生決定:接受萊斯大學的鼓勵,從大學四年級讀起,培養自己對建築的整體概念。





融入社會,確立自信
我一心想著求學,挖掘建築的全貌,但一個從未出過國的人如我,卻惶然不知留學首先衝擊自己的,正是文化差異。
剛住進美國的大學宿舍時,我就被嚇到了。男生宿舍是套房式的,三人或四人共住,各自擁有自己的房間,大家共用一個客廳、廁所和浴室,像一個家庭。
我一住進去,看見室友從臥房走到廁所,身上竟然一絲不掛,洗完澡出來也照樣不穿衣服走來走去,嚇了一跳,趕快躲進房間。
因為覺得尷尬,出房門前,總先打開門確認無人在外面。室友們塊頭大、身材粗壯,看到我這東方人的行為舉止覺得我是怪物,初來乍到的我,看他們同樣覺得怪。
後來跟室友聊起,才知道,原來美國男生在自己的住處不穿衣服,覺得無所謂。中學的運動課後在更衣室也是這樣,大家都習慣了。
這種「被嚇到」、衝擊原有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情況,不勝枚舉。
我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文化差異,不代表孰優孰劣,也不會降低我的自信。既然有差異,就一點一點接受它。
於是,我想辦法融入當地社會生活。比如,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特別挑選美國人的教會,從信仰上很快與教友打成一片,後來甚至還指揮唱詩班,一起讀聖經,一起唱詩。
漸漸地,我發現,當我不覺得不自在時,別人就不會不自在;當別人不會不自在,就會化解雙方的隔閡。就這樣,我待人接物越來越有自信,處事也更成熟。
鍛鍊思考與表達
除了生活,學校的教學方式是最大的衝擊。
設計課上,老師要求我們站出來向大家講解、推銷自己的設計。
輪到我時,我一站上台,就以台灣向來謙虛的教養方式,先對大家說:「抱歉,我的設計做得不夠好……。」
沒想到,老師馬上說:「你覺得不好,那你上台來幹嘛?」
這就是兩地教育方式的差異。
以前在台灣念建築系交設計圖,老師把圖貼在展覽室,關起門來看圖打分數。萊斯大學卻要我們把設計圖貼在牆上,自己站出去講解,讓老師與同學當著你的面進行評論。究其用意,是要學生想辦法把思考過程和想法講出來,而且,要能夠講出道理來。
我從小木訥寡言,不喜歡被當作主角,老師這種上課方式一開始讓我非常不自在。
在我出國前,家裡沒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電話;到了美國,第一次去學生餐廳吃飯,我連倒一杯牛奶都不會,因為從來沒接觸過,不知道如何操作機器。
建築的主體是人,我初來乍到,對於美國當時的生活方式確是陌生,這樣該怎麼設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空間?幸好,我哥哥和嫂嫂也在美國生活,我便常常去他們家觀摩,逼自己快速吸收學習,用英文思考、溝通。
後來,在課堂上聽多了、看多了,發現美國同學的設計不見得好,卻有本事把自己講得頭頭是道。於是,我學著去思考該如何為自己的設計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如何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想法。慢慢地,培養出一點表達能力。
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也迥異於台灣。
以藝術史與建築史為例,台灣的教學方式較為刻板僵硬,照本操課,一時無法掌握全盤。在萊斯大學,老師一邊講課一邊放幻燈片,從古老的建築到文藝復興時代,解釋在當時的藝術氛圍與社會下為何衍生出這種建築,它的特點是什麼。像講故事一樣,從視覺、精神與工程上,讓學生輕鬆領會藝術與建築演變至今的脈絡,也薰陶了我的觀察力、欣賞力與藝術素養。
邏輯學使我找出因與果,對事物發展的原因追根究柢,讓我的思維更清楚。社會學幫助我蒐集與觀察社會習慣和社會行為等背景因素,對做建築設計大有助益,因為建築是在解決問題,而好的建築常常能解決社會問題。心理學則讓我看事情時更具人文關懷,挖掘表象下之事,幫助我找出建築使用者,也就是人的需求,設計出合適的建築。
老師還強調自由思考,開給我們許多指定讀物,任何主題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種教學方法,貫通了我的觀察力、思考力與判斷力。至今受用。
幾乎熬不下去
那兩年,我也必須工讀賺取生活費。
四年級升五年級的暑假,我到休士頓一間小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全職上班,設計小住宅、畫施工圖。下班後趕在六點鐘前飛奔到大學去修四門課。
白天上班,每晚十點下課,回到家才煮飯、用餐,然後再熬夜讀書。有時候運氣好,室友煮了飯留一份給我,就不需要自己餓肚子下廚。週末不用上班,我終於有空洗衣服、讀書、寫報告。
一邊全職工作一邊讀書,是體力的一大負荷。
因為太疲累,到暑期中途,我幾乎覺得精神與體力都難以支撐,腦海常常傳來一絲聲音:我要不要放棄一些課?每凡周末老師要求我們讀十幾本書,下週上課交摘要時,我就覺得我熬不下去了。
我自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從大學念起?我還是當初那個想要追根究柢,全盤了解建築全貌的年輕人嗎?那個寫仿宋體書法的臨帖年輕人,抱負與豪情是否有所改變?
每次超越自己一點點
既然心意不變,我必須想辦法來熬過去。
我從小即要求自己:來到手上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而且,如果昨天這樣做,今天就要想出比昨天更好的辦法。
比如,昨天一個小時讀三十頁書,今天我就要想辦法讀三十五頁,每次挑戰自己,比上次超越一點點。因為這樣,在這段期間,頭腦裡常常產生更新的想法、更好的方法;有了新挑戰,讀書也變得更有趣。
為了讓讀書更有效果,我還沿用中學老師教的讀書原則:不喜歡的科目讀一、兩個鐘頭後,穿插一個喜歡的科目在其中,讀完再繼續讀不喜歡的科目;精神好就讀困難的科目,疲累時讀容易的科目。這樣交錯著讀,儘管連續讀了五個鐘頭的書,我還是覺得自己獲得了休息。
咬緊牙關,那個暑假我硬是撐過來了。
成績發下來,四門課有兩門得A,一門是B,一門是C,沒有被當,出乎我意料之外。
經過了這一段,後來回頭看,讓我覺得不用再害怕有事情能難倒自己。
我重讀大四與大五,成為萊斯大學建築學士。有了這樣的基礎,接下來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時,我只花了九個月就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也就是說,我在美國總計花了三年讀完大學與研究所,而別人可能光讀研究所就要用上兩年或三年,我並沒有太吃虧。但這些都是我預料之外的成果。
多年前在校園裡偶遇的留學生覺得我在浪費時間、開倒車。誰知我從大學讀起,不僅更了解建築的全貌,培養了同理心、獨立思考、判斷與表達能力,也沒有比別人更慢拿到碩士學位。
而最值得珍惜的,莫過於在這段磨練中,我融入了美國人的環境、習慣、邏輯思維;我能懂得他們在講什麼,在工作時比較不會被看作是個外國人。也因為比一般留學生更能融入社會,畢業後進入事務所工作亦能很快進入狀況,擔任主管,領導同事,說服他們跟著我,按照目標做事,之後則幫助我在美國建築師事務所歷練專業中的各種面向,回國貢獻,朝著自己的目標往前走。
一張臨帖與一封信,曾使我扭轉自己的人生。
別管當下別人怎麼看你,重要的是,你的抱負是什麼?而你願意如何奮鬥,為你的抱負追根究柢?





你正在比嗎?

1~4歲  比可愛
5~7歲  比聰明學藝(幼稚園)
8~12歲 比成績(國小)
13~15歲 比cool(國中)
16~18歲 比帥(高中)
19~22歲 比女友(大學)
23~24歲 比體力(當兵)
25歲   比學歷(找工作)
26~27歲 比汽車
28~32歲 比老婆
33~35歲 比小孩
35~40歲 比事業
41~50歲 比房子
51~55歲 比錢
56~60歲 比媳婦
60~65歲 比聲望
66~70歲 比子孫
70~75歲 比健康
75歲   比老...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
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那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門前告訴我:「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豔羨,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唸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他就成了貴重的古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陳婉芬老師金玉良言800句──安麗篇

安麗不是訓練萬能推銷員,而是培養全能經營者。
安麗要處理好三大關係:與領導人的關係;部門與部門的關係;與下級部門的關係。
要有明確的目標,學習的榜樣,全力以赴,沒有問題。
做安麗要先當啞巴,後當喇叭。
好的領導人:要做拇指領導,不要做食指領導。
爬山要懂得山性;游水要懂得水性;做安麗要懂得人性。
做安麗聽不懂時照著做,聽得懂時拼命做。
生活安麗化,安麗生活化。
安麗夠好了,試問我們自己夠不夠好。
做安麗注意A+B+C法則:A代表安麗公司;B代表成功經驗;C代表自己,要三項都做好才能成功。
超凡文化:親情合作;粉碎自私;鐵的紀律。
做安麗不是我們能賺多少錢,而我們能幫助多少人。
安麗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安麗是什麼?是讓我們擺脫愚昧、貧窮。
在安麗事業中,做人比做事重要。
安麗事業:?慈善事業;(2)公平的事業;(3)育人的事業;(4)健康的事業;(5)富有的事業;(6)助人的事業;(7)家族的事業;(8)幸福的事業。
做安麗不要讓愛你的人等得太久,不要讓恨你的人笑得太久。
安麗使老年人年輕、安麗使青年人有經驗。
安麗是青年人的希望、中年人的舞台、老年人的保障。
安麗成功不在於加入的早與晚,而在於頓悟的早與晚。
安麗事業人格走在能力前,能力走在團隊前,團隊走在業績前。
安麗事業絕對是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做安麗要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開啟我們智慧的人,陪我們走過心路歷程的人。
安麗不是我們理想的工作,但所有的理想、夢想都可以透過安麗來實現。
做安麗,先學做人、後學做事。
做安麗要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快快樂樂。
做安麗不是能力談,而是經驗談。
做安麗跟上不跟下,跟上輕飄飄,跟下亂糟糟。
做安麗要二禮治天下,三發定江山:二禮:(1)彬彬有禮;(2)講話有道理。三法:(1)想法;(2)看法;(3)做法。
安麗發展來自於寬度;安麗穩健來自深度。
傳統行業是一顆星星的升起,會造成眾多星星的隕落;安麗則是一顆星星的升起,會帶動滿天的繁星。
安麗四難:(1)認知難;(2)放下難(傳統思想);(3)銷售難;(4)堅持難。
當一個安麗領導人懂得感動時,安麗事業就開始啟動了。
安麗是真誠帶動,安麗是人格的帶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想發源地 的頭像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