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志忠的成功學 《講義雜誌十月號》文/鄭秋霜
「什麼樣的人叫不醒?」漫畫家蔡志忠說,「裝睡的人,叫不醒。」裝睡的人,是指什麼事都不做,只會妄想好事自動發生的人,通常是失敗者的同義詞。看似「出世」卻隱於市,他的確有資格給這個答案。因為,很少人能像他活得這般「清醒」且早慧。
一九四八年生於彰化的蔡志忠,國中沒畢業就在台北找到畫漫畫的工作,從此一個人隻身北上闖蕩,十五歲成為職業漫畫家,出版第一本漫畫,至今已畫出三百本作品,在全球賣出四千萬冊。
這位國中肄業的「資深中輟生」,以漫畫實力及自學狂熱,畫出了《莊子說》、《老子說》等一系列暢銷古籍漫畫,他也曾創立卡通公司,拍攝《老夫子》、《烏龍院》等電影,獲頒金馬獎,一九八五年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在這個重視文憑與人脈的現代社會,究竟蔡志忠迎向成功、避免失敗的秘訣是什麼?蔡志忠強調,一個人想要不失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愈早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愈可能遠離失敗。因為「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最極致,就會很成功、很有名、很有錢。成功,只是隨之而來的附屬品。」
蔡志忠指出,還必須訂定明確目標,且分分秒秒朝著目標逼近。只可惜,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裝睡」,也就是什麼都沒做,卻一直妄想好事會自動發生。「如果你不想失敗,一定要從裝睡中醒來,一定要做好所有準備,並付諸行動。」
蔡志忠一直很知道「我是誰」。早慧的他,對著爸爸買給他學寫字的小黑板,四歲半就決定以後要畫畫;上國二時,他主動把作品寄給台北出版社並獲錄用後,告訴父親自己要休學,到台北開始專業漫畫家的生涯。他父親反問他:「找好工作了是嗎?」就讓他順性發展。
雖然課業中斷,但蔡志忠對知識的探索從未停止,這從他令人驚歎的「自學」成果即可看出一二。蔡志忠家中有近千本排列整齊的筆記,全部都是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下來的自學心得,包括老莊思想及佛法要義,還有他在五十歲後,興趣轉向物理、數學及時間等領域,閉關多年潛心研究自創的科學公式。對蔡志忠而言,「成功」是指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並且把事情做對;「失敗」則是不對的人,在不對的時間,做不對的事,也沒把事情做對。
「成功需要客觀的條件,但失敗往往百分之八十是自己的因素。」他強調,人貴自省,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才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知變化。
他說,很多人常講自己多愛畫畫、多麼喜歡音樂,但因為家裏的期待或為了現實因素,只好「被迫」從事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這在蔡志忠聽來,都是「不夠愛」。「一個說自己很愛畫漫畫的人,畫不畫跟有沒有人刊登,兩者有什麼關聯?關鍵在於,你夠不夠愛它,愛到可以不怨不悔地一直做下去。」
沒有文憑的蔡志忠,憑著超強實力,建立起無畏的自信,就在於他了解自己的繪畫天分與狂熱。這也是他常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輩子至少都可以找到「一把刷子」吃飯,問題是你得儘早找到這把刷子;而成功者,多半是很早就找到的人。現代人多數不愛自己的工作,做一行怨一行,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者。在蔡志忠看來,抱持這種心態,想要成功,簡直是緣木求魚。因為他從來不認為有懷才不遇這回事,通常自以為懷才不遇,問題多半出自於自己「沒才」、「沒料」。蔡志忠深信,每個人都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就會成功。「讓魚當魚、讓鳥當鳥,因為天性不一樣,會飛的魚絕不是鳥,看在鳥的眼裏,那怎麼叫飛,不過是跳躍罷了。」
清楚了解自己後,蔡志忠認為,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是立定明確目標。就像登山能攀頂的人,通常不是走得最遠、最快的人,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確定目標,並且分分秒秒都朝著目標逼近的人。但確定目標前,必須先知道「我是誰」、有什麼條件,否則會立下「假的」目標。
二十三歲時,蔡志忠想成為動畫導演,利用每天午休時間,畫漫畫、寫劇本、編故事,後來果然有機會,拍了日本芥川龍之介的原作《杜子春》。可見「如果都準備足了,怎麼會失敗?」
一般人以為努力就會有成就,蔡志忠也認為「那是騙人的」,但這不代表不需要努力,而是要有目標及方法;採取行動前,必須先思維,才不會失敗。
目標明確後,行動更要有節奏、有決心,就像《孫子兵法》所說:「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只是一般人多半很認真,卻不懂快慢節奏的時機判斷與拿捏。
「針對單一目標,成功只有一條路,但失敗則有一百萬條路。」蔡志忠也指出,人會失敗是因為準備不足,一招半式就想闖江湖,遇到險惡當然無法因應。
一個人若不認識自己的底線就貿然挑戰,必然會失敗;一旦習慣失敗,就會習慣負面思考,所以,他奉勸想要成功的人,千萬不要受失敗者的負面思想所影響。
對於成敗,蔡志忠還有兩個透徹的觀察及反思:一般人為什麼小事易成、大事易敗?為什麼別人說「不」,是我的失敗?
他舉例,假如口袋裏只有五十元,外出吃飯就是買一碗陽春麵加兩顆滷蛋,絕不會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但「為什麼面對大型投資或人生重大決定時,就不會想先摸摸自己口袋呢?」蔡志忠說。很多人失敗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底線,以為自己做得到,但卻停留在「裝睡」的空想階段,自然不可能達到目標;又或者誤以為未來的趨勢,會朝著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不然。
此外,很多人會將自己的提議遭人拒絕,視為天大的失敗,事業如此,感情更是如此。但蔡志忠認為,「如果我確定那件事是對的,我也做了對的事,但對方不答應,我不定義那是我的失敗」。例如,提出很棒的企畫案,卻遭事業主拒絕,他也不會歸類為失敗。蔡志忠觀察,一個人只要心存失敗的想法,「執行計畫時手會發抖,講話零零落落;追女孩子偷偷摸摸……成功怎麼會靠近?」
人很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卻步不前;蔡志忠比喻,有哪隻鳥、哪條魚或哪棵樹會因為怕失敗,就不唱歌、不游水、不成長的呢?除非是高山的樹,硬被移植到盆栽,逆了天性,否則「只要把自己擺在對的位子上,沒有不變成蝴蝶的毛毛蟲」。
他認為,年輕人要遠離失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可以從做筆記開始。拿出兩張紙,一張寫我會做什麼、我不會做什麼,另一張寫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經常思考,就會愈來愈了解自己。即使已是公認的成功者,蔡志忠還是有感而發地說,雖然我們有很多時間,能兌現的只有此時此刻;就算擁有再多的房子,也只有一個身軀可以居住;因此,每個人都應把握當下,了解自己,只要是對的事、對的時間、對的路,就要全力以赴。「扮演自己,才是善待自己,」蔡志忠說,雖然雲會飄、鳥會飛、水會流、魚會游,但還是當自己最妙。一個人若能確切知道「我是誰」,並以萬全的準備,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極致,人生又怎麼可能失敗。
平衡人生的關鍵密碼 「○.八哲學」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403期 2008/08
拚命到底的工作哲學,近年在日本已逐漸被扭轉。贏的關鍵不再是鞠躬盡瘁,而是凡事留出空間的「○.八哲學」。
內科醫學博士、也是日本知名的「作家醫師」志賀貢,今年七月在日本財經雜誌上,提出一個關於健康與人生的關鍵數字「○.八」。志賀貢表示,從健康方面而言,心臟每○.八秒跳動一下,也就是每分鐘七十五下,是人體循環的最佳狀態。烹飪時原本加一匙鹽,改為○.八匙,不僅最能夠引出生鮮食材的原味,對腎臟也不會形成太大的負擔。而吃飯時,吃到八分飽就好,更有利於胃部的消化吸收。
覺得筋疲力竭、完全提不起勁,覺得整個人被工作掏空,覺得健康開始走下坡,覺得家庭生活被繁忙的工作嚴重影響……。這,其實都是因為做得太「滿」。
「○.八哲學」的意義在於:不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滿,有時候留下一點空間,讓自己能夠喘息,並利用這樣的空檔培養足夠的精力,為自己做好準備,反而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周延。
贏的關鍵,在「乘以○.八」之中
除了上述的健康原則之外,「○.八」也是讓人生更幸福的關鍵密碼。把許多事情乘以○.八,會讓人生過得平衡而幸福,例如:
工作○.八:為事業而衝刺時,把八成的時間與精力全部投注在工作上,其他兩成用來休息、充電學習、陪伴家人。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字,日本去年有三百五十五人因過度工作而身患重病或死亡,比前一年增加七.六%。為預防上班族過勞死,日本企業提出許多做法,包括:規定下班時間的一小時之後,公司內會以廣播提醒員工該下班了;有的企業從中階主管著手,把「降低部屬加班時數」列為主管的績效考核內容,規定該部門加班不得超過固定時數,一旦有超時加班的情形,主管就必須想辦法解決。
除了企業的做法之外,關鍵其實在自己。增進工作效率,早點下班回家,對健康與家人都好;加班不代表認真,而是效率有待加強。
人脈○.八:為了工作必須積極拓展人脈,用八成的力氣與時間去經營,其他兩成則留給要好的同學、知心好友,給他們打個電話、約出來見面聊聊近況。
學校裡的同窗情誼,是在沒有利害關係糾葛下建立的,無論過了多少年,都是值得珍惜的朋友。這跟職場上因工作所需而拓展的人脈,大多建立在某種程度的利害關係與利益交換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了久久一次的同學會之外,對於學生時代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要有其他私下的交往活動,來維持聯繫。這樣的朋友,才是人生最大的寶藏。
玩樂○.八:放假的時候,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玩樂,那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難以收心,無法迅速重回工作軌道。
因此,休假時把八成的時間拿來盡情地玩,另外那兩成則用來收心,調整好隔天要上班的心情,並預先準備工作上需要的東西,例如閱讀一份報告,或是規劃週一的工作預定表。
改寫「一生懸命」工作觀
日本上班族講究「一生懸命」的工作精神,也就是為了職責拚命到底、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這樣的工作觀念,也成了日本上班族「過勞死」數字年年上升的原因。
如今,工作觀念開始改寫。工作時當然要「全心全力」,但在這「全心全力」中,要懂得做適當的比例分配。也就是說,八○%的心力直接投注於工作本身,另外二○%,則是讓自己有學習、充電、休息、沈澱的空間。這二○%表面上似乎沒有直接用在工作上,但卻是讓工作能夠做得更好、做得比別人不一樣的「贏的關鍵」。
人生需要一些舒緩的空間與餘韻,讓器官與心情得到適當的休息與恢復,而不是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凡事盡力而為,但不要過度追求完美的一百分,而讓自己透支,賠上健康,也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八」之下的那兩成空間裡孕育著。
圖書館搬家
大英圖書館老館年久失修,在新的地方建了一個新的圖書館,新館建成以後,要把老館的書搬到新館去。這本來是一個搬家公司的活,沒什麼好策劃的,把書裝上車,拉走,運到新館即可。
問題是按預算需要350萬英鎊,圖書館沒有這麼多錢。眼看雨季就要到了,不馬上搬家,這損失就大了。怎麼辦?館長想了很多方案,但一籌莫展。
正當館長苦惱的時候,一個館員找到館長,說他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過仍然需要150萬英鎊。
館長十分高興,因為圖書館有能力支付這筆錢。「快說出來!」館長很著急。
館員說:「好主意也是商品,我有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
「如果150萬全部花完了,那錢當我給圖書館做貢獻了;如果有剩餘,圖書館要把剩餘的錢給我。」
「那有什麼問題?350萬我都認可了,150萬以內剩餘的錢給你,我馬上就能做主!」館長很堅定的說。
「那我們來簽個合同?」館員意識到發財的機會來了。
合同簽訂了,不久實施了館員的新搬家方案。150萬英磅連零頭都沒有用完。就把圖書館給搬了。
原來,圖書館在報紙上刊登一條驚人消息:「從即日起,大英圖書館免費無限量讓市民借閱圖書,條件是從老館借出,還到新館去。」
窮人十缺 看看你有缺少什麼嗎?
表面上最缺的是--金錢、本質上最缺的是--野心、腦袋上最缺的是--觀念、對機會最缺的是--了解
命運裡最缺的是--選擇、骨子裡最缺的是--勇氣、改變上最缺的是--行動、肚子裡最缺的是--知識
事業上最缺的是--毅力、內心裡最缺的是--膽色
劉德沛與金梅夫婦與您分享建立成功事業之道
選擇在安麗土壤生長的幼嫩種籽,經歷風雨的磨鍊,最終長成茁壯的大樹。今天大樹長得穩紮強壯,綠葉成蔭,擁有優良的根基,還孕育出新一代的幼苗,慢慢衍生成茂密的樹林。
新晉行政鑽石直系劉德沛夫婦在安麗找到了愜意的事業機會,讓他們擁有穩健的經濟條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組織快樂的家庭。最近這個溫馨家庭還增添一名新成員,德沛夫婦剛於兩年多前誕下兒子仲浩,為這個家庭增添活力和意義!
德沛說發展安麗是簡單和必然的選擇。他說世界上有三類人:第一類的人要看到結果才相信;第二類人看到結果還不相信;第三類就是未看到結果已經相信。然而只有第三類人才能取得最大成功。德沛笑稱,就如意大麗航海家哥倫布當初發現美洲新大陸,哥倫布自己也未曾看見過那地方,但由於他堅守信念,才可有非凡的成就!「我比較幸運,有母親 (台灣安麗創業者皇冠大使陳婉芬女士) 的講解與分析,很多東西都從母親的成功得到最佳的引證,她就像燈塔,不停為我們帶領方向!」
最佳典範
德沛的母親是台灣安麗創業者皇冠大使陳婉芬女士,在安麗已發展多年,德沛指母親那種積極上進的精神,是他學習的最佳榜樣。「母親在安麗發展多時,亦已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她從沒有因此而自滿,反而她對自我的要求很高,像她這樣年紀仍然那麼積極,對工作充滿熱誠,作為後輩的我亦不可怠慢,要以她為榜樣,跟隨她的步伐前進!」
對於陳婉芬女士的毅力和魄力,金梅也同樣深表敬佩:「每個市場都有低潮、消極的時候,但她永遠不會受環境氣氛所影響,只會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充滿鬥志,她的精神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和激勵!像她60多歲的人仍不停往前走,我們也沒有藉口停下來!」
雄才施偉略
在加入安麗前,德沛曾經相信「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因此從不認真了解安麗的事業機會,反而四處尋覓機會發展,還曾做過餐廳侍應、汽車材料的營業員、滅蟲公司等不同工作。最終涉獵過不同範疇的工作,還是母親的一句話,令他體會安麗事業的過人之處。
「當時母親見我在滅蟲公司工作,她覺得即使我在那一行做得多用心也不會有大成就,於是對我說:『您的時間花在那裏,成就就在那裏!』,就是這句話,讓我重新細想自己未來的方向,即使人才也要選擇正確和合適的路,才能有用武之地!」
「市場上行業很多,機會亦很多,但沒有一行會讓有經驗的人去幫助您。在傳統的工作,往往要您自己去跌跌踫踫,浪費時間搜索尋覓,方能慢慢找到成功之路。有人教導的行業才是最好的,在安麗,任何事情都總有有經驗的人去幫助您。人為何不趁年輕時早點成功,早點享受生活,不用留待年老時才享受!」 夫妻並肩發展安麗事業,大家同心協力,互相扶持,亦是增加彼此感情的渠道。
高度兼容
安麗事業的奇妙之處,在於這個事業可容納不同性格的人去發展,而且不論用什麼的方法去做,都可成功。德沛說,他夫妻倆十分尊重對方的工作方式,因為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只要夫妻有明確的共同目標,用心去做,那不管與人溝通或處事的手法不同,也可一起邁向成功。
「很難得有一個事業讓我們夫妻倆一起去發展,每人每天只有24小時,但我倆一同合作,時間就倍增了變成48小時,讓我們可以同時間兼顧不同的工作,大家擔當不同的崗位和角色,加上整個團隊的力量,大大提高效率和成效。」
「雖然我們會分開工作,各施各法,但回家後我會與太太一起坐下來檢討工作,將每天所見所聞一一詳談、分享。」就是安麗的機會,讓德沛夫婦得以互師互學,亦令彼此的感情更深厚融洽。
新境界 新領會
發展安麗事業不但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和範疇,德沛夫婦表示每跨進一個新的獎銜,人就有更深刻的體會,令見識和思想得以不斷提升。「以前初發展安麗是個人經驗的累積,自己要用心去學習零售、推薦、服務、產品等知識,是以自我為目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事業。至今我們晉升為行政鑽石,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團隊大了,一個人不能面面俱圓,所以要將身邊的人凝聚、團結起來,要管理一群人,背後就需要有一群人的協助,而且信心和動力也是來自背後的這群人!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去分享正確的抉擇和生活上的享受,我們希望身邊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選擇。自己豐盛,讓別人豐盛;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這樣才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業!」
理想生活
每個人都渴望尋求有發展前景的機會和空間,德沛說未來安麗還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安麗有優質的產品、雄厚的實力和長遠的歷史,可締造長遠和穩健的發展機會,然而安麗最具優勢和潛力 的產品就是它的事業機會!尤其香港的市場,香港人很勤奮,亦有智慧懂得選擇,香港安麗正好迎合他們的需要!」
目前,對德沛夫婦來說,除了事業外,家庭亦同樣重要。發展安麗事業,讓夫婦二人在兩者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我們安排工作行程時,都會以照顧孩子的需要為主。我們有一半時間用來做安麗,一半時間照顧小孩,孩子成長的階段最需要父母的照料和教育,而安麗的事業剛好可配合我們的生活方式,亦給我們自主的自由!」
兒子的誕生帶給德沛夫婦無限的歡樂和喜悅,而且還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二人的性格,金梅自言自從身為人母後,令自己更有耐性和愛心,更懂得逆地而處,顧及別人的感受,這些改變,令她更容易與別人相處,了解別人的需要。金梅續稱,這數年間,她也察覺丈夫的重大改變,「他現在的思維更廣闊、做人處事更圓融、更週到,而且面對問題時會從多角度去作分析、考慮更周詳,而且對人更成熟,人也比以前更開朗!」
要在事業和家庭取得最諧和的平衡,同時擁有最快樂如意的事業機會,德沛夫婦已在安麗找到最肯定的答案!
「什麼樣的人叫不醒?」漫畫家蔡志忠說,「裝睡的人,叫不醒。」裝睡的人,是指什麼事都不做,只會妄想好事自動發生的人,通常是失敗者的同義詞。看似「出世」卻隱於市,他的確有資格給這個答案。因為,很少人能像他活得這般「清醒」且早慧。
一九四八年生於彰化的蔡志忠,國中沒畢業就在台北找到畫漫畫的工作,從此一個人隻身北上闖蕩,十五歲成為職業漫畫家,出版第一本漫畫,至今已畫出三百本作品,在全球賣出四千萬冊。
這位國中肄業的「資深中輟生」,以漫畫實力及自學狂熱,畫出了《莊子說》、《老子說》等一系列暢銷古籍漫畫,他也曾創立卡通公司,拍攝《老夫子》、《烏龍院》等電影,獲頒金馬獎,一九八五年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在這個重視文憑與人脈的現代社會,究竟蔡志忠迎向成功、避免失敗的秘訣是什麼?蔡志忠強調,一個人想要不失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愈早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愈可能遠離失敗。因為「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最極致,就會很成功、很有名、很有錢。成功,只是隨之而來的附屬品。」
蔡志忠指出,還必須訂定明確目標,且分分秒秒朝著目標逼近。只可惜,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裝睡」,也就是什麼都沒做,卻一直妄想好事會自動發生。「如果你不想失敗,一定要從裝睡中醒來,一定要做好所有準備,並付諸行動。」
蔡志忠一直很知道「我是誰」。早慧的他,對著爸爸買給他學寫字的小黑板,四歲半就決定以後要畫畫;上國二時,他主動把作品寄給台北出版社並獲錄用後,告訴父親自己要休學,到台北開始專業漫畫家的生涯。他父親反問他:「找好工作了是嗎?」就讓他順性發展。
雖然課業中斷,但蔡志忠對知識的探索從未停止,這從他令人驚歎的「自學」成果即可看出一二。蔡志忠家中有近千本排列整齊的筆記,全部都是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下來的自學心得,包括老莊思想及佛法要義,還有他在五十歲後,興趣轉向物理、數學及時間等領域,閉關多年潛心研究自創的科學公式。對蔡志忠而言,「成功」是指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並且把事情做對;「失敗」則是不對的人,在不對的時間,做不對的事,也沒把事情做對。
「成功需要客觀的條件,但失敗往往百分之八十是自己的因素。」他強調,人貴自省,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才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知變化。
他說,很多人常講自己多愛畫畫、多麼喜歡音樂,但因為家裏的期待或為了現實因素,只好「被迫」從事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這在蔡志忠聽來,都是「不夠愛」。「一個說自己很愛畫漫畫的人,畫不畫跟有沒有人刊登,兩者有什麼關聯?關鍵在於,你夠不夠愛它,愛到可以不怨不悔地一直做下去。」
沒有文憑的蔡志忠,憑著超強實力,建立起無畏的自信,就在於他了解自己的繪畫天分與狂熱。這也是他常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輩子至少都可以找到「一把刷子」吃飯,問題是你得儘早找到這把刷子;而成功者,多半是很早就找到的人。現代人多數不愛自己的工作,做一行怨一行,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者。在蔡志忠看來,抱持這種心態,想要成功,簡直是緣木求魚。因為他從來不認為有懷才不遇這回事,通常自以為懷才不遇,問題多半出自於自己「沒才」、「沒料」。蔡志忠深信,每個人都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就會成功。「讓魚當魚、讓鳥當鳥,因為天性不一樣,會飛的魚絕不是鳥,看在鳥的眼裏,那怎麼叫飛,不過是跳躍罷了。」
清楚了解自己後,蔡志忠認為,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是立定明確目標。就像登山能攀頂的人,通常不是走得最遠、最快的人,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確定目標,並且分分秒秒都朝著目標逼近的人。但確定目標前,必須先知道「我是誰」、有什麼條件,否則會立下「假的」目標。
二十三歲時,蔡志忠想成為動畫導演,利用每天午休時間,畫漫畫、寫劇本、編故事,後來果然有機會,拍了日本芥川龍之介的原作《杜子春》。可見「如果都準備足了,怎麼會失敗?」
一般人以為努力就會有成就,蔡志忠也認為「那是騙人的」,但這不代表不需要努力,而是要有目標及方法;採取行動前,必須先思維,才不會失敗。
目標明確後,行動更要有節奏、有決心,就像《孫子兵法》所說:「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只是一般人多半很認真,卻不懂快慢節奏的時機判斷與拿捏。
「針對單一目標,成功只有一條路,但失敗則有一百萬條路。」蔡志忠也指出,人會失敗是因為準備不足,一招半式就想闖江湖,遇到險惡當然無法因應。
一個人若不認識自己的底線就貿然挑戰,必然會失敗;一旦習慣失敗,就會習慣負面思考,所以,他奉勸想要成功的人,千萬不要受失敗者的負面思想所影響。
對於成敗,蔡志忠還有兩個透徹的觀察及反思:一般人為什麼小事易成、大事易敗?為什麼別人說「不」,是我的失敗?
他舉例,假如口袋裏只有五十元,外出吃飯就是買一碗陽春麵加兩顆滷蛋,絕不會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但「為什麼面對大型投資或人生重大決定時,就不會想先摸摸自己口袋呢?」蔡志忠說。很多人失敗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底線,以為自己做得到,但卻停留在「裝睡」的空想階段,自然不可能達到目標;又或者誤以為未來的趨勢,會朝著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不然。
此外,很多人會將自己的提議遭人拒絕,視為天大的失敗,事業如此,感情更是如此。但蔡志忠認為,「如果我確定那件事是對的,我也做了對的事,但對方不答應,我不定義那是我的失敗」。例如,提出很棒的企畫案,卻遭事業主拒絕,他也不會歸類為失敗。蔡志忠觀察,一個人只要心存失敗的想法,「執行計畫時手會發抖,講話零零落落;追女孩子偷偷摸摸……成功怎麼會靠近?」
人很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卻步不前;蔡志忠比喻,有哪隻鳥、哪條魚或哪棵樹會因為怕失敗,就不唱歌、不游水、不成長的呢?除非是高山的樹,硬被移植到盆栽,逆了天性,否則「只要把自己擺在對的位子上,沒有不變成蝴蝶的毛毛蟲」。
他認為,年輕人要遠離失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可以從做筆記開始。拿出兩張紙,一張寫我會做什麼、我不會做什麼,另一張寫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經常思考,就會愈來愈了解自己。即使已是公認的成功者,蔡志忠還是有感而發地說,雖然我們有很多時間,能兌現的只有此時此刻;就算擁有再多的房子,也只有一個身軀可以居住;因此,每個人都應把握當下,了解自己,只要是對的事、對的時間、對的路,就要全力以赴。「扮演自己,才是善待自己,」蔡志忠說,雖然雲會飄、鳥會飛、水會流、魚會游,但還是當自己最妙。一個人若能確切知道「我是誰」,並以萬全的準備,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極致,人生又怎麼可能失敗。
平衡人生的關鍵密碼 「○.八哲學」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403期 2008/08
拚命到底的工作哲學,近年在日本已逐漸被扭轉。贏的關鍵不再是鞠躬盡瘁,而是凡事留出空間的「○.八哲學」。
內科醫學博士、也是日本知名的「作家醫師」志賀貢,今年七月在日本財經雜誌上,提出一個關於健康與人生的關鍵數字「○.八」。志賀貢表示,從健康方面而言,心臟每○.八秒跳動一下,也就是每分鐘七十五下,是人體循環的最佳狀態。烹飪時原本加一匙鹽,改為○.八匙,不僅最能夠引出生鮮食材的原味,對腎臟也不會形成太大的負擔。而吃飯時,吃到八分飽就好,更有利於胃部的消化吸收。
覺得筋疲力竭、完全提不起勁,覺得整個人被工作掏空,覺得健康開始走下坡,覺得家庭生活被繁忙的工作嚴重影響……。這,其實都是因為做得太「滿」。
「○.八哲學」的意義在於:不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滿,有時候留下一點空間,讓自己能夠喘息,並利用這樣的空檔培養足夠的精力,為自己做好準備,反而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周延。
贏的關鍵,在「乘以○.八」之中
除了上述的健康原則之外,「○.八」也是讓人生更幸福的關鍵密碼。把許多事情乘以○.八,會讓人生過得平衡而幸福,例如:
工作○.八:為事業而衝刺時,把八成的時間與精力全部投注在工作上,其他兩成用來休息、充電學習、陪伴家人。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字,日本去年有三百五十五人因過度工作而身患重病或死亡,比前一年增加七.六%。為預防上班族過勞死,日本企業提出許多做法,包括:規定下班時間的一小時之後,公司內會以廣播提醒員工該下班了;有的企業從中階主管著手,把「降低部屬加班時數」列為主管的績效考核內容,規定該部門加班不得超過固定時數,一旦有超時加班的情形,主管就必須想辦法解決。
除了企業的做法之外,關鍵其實在自己。增進工作效率,早點下班回家,對健康與家人都好;加班不代表認真,而是效率有待加強。
人脈○.八:為了工作必須積極拓展人脈,用八成的力氣與時間去經營,其他兩成則留給要好的同學、知心好友,給他們打個電話、約出來見面聊聊近況。
學校裡的同窗情誼,是在沒有利害關係糾葛下建立的,無論過了多少年,都是值得珍惜的朋友。這跟職場上因工作所需而拓展的人脈,大多建立在某種程度的利害關係與利益交換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了久久一次的同學會之外,對於學生時代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要有其他私下的交往活動,來維持聯繫。這樣的朋友,才是人生最大的寶藏。
玩樂○.八:放假的時候,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玩樂,那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難以收心,無法迅速重回工作軌道。
因此,休假時把八成的時間拿來盡情地玩,另外那兩成則用來收心,調整好隔天要上班的心情,並預先準備工作上需要的東西,例如閱讀一份報告,或是規劃週一的工作預定表。
改寫「一生懸命」工作觀
日本上班族講究「一生懸命」的工作精神,也就是為了職責拚命到底、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這樣的工作觀念,也成了日本上班族「過勞死」數字年年上升的原因。
如今,工作觀念開始改寫。工作時當然要「全心全力」,但在這「全心全力」中,要懂得做適當的比例分配。也就是說,八○%的心力直接投注於工作本身,另外二○%,則是讓自己有學習、充電、休息、沈澱的空間。這二○%表面上似乎沒有直接用在工作上,但卻是讓工作能夠做得更好、做得比別人不一樣的「贏的關鍵」。
人生需要一些舒緩的空間與餘韻,讓器官與心情得到適當的休息與恢復,而不是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凡事盡力而為,但不要過度追求完美的一百分,而讓自己透支,賠上健康,也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八」之下的那兩成空間裡孕育著。
圖書館搬家
大英圖書館老館年久失修,在新的地方建了一個新的圖書館,新館建成以後,要把老館的書搬到新館去。這本來是一個搬家公司的活,沒什麼好策劃的,把書裝上車,拉走,運到新館即可。
問題是按預算需要350萬英鎊,圖書館沒有這麼多錢。眼看雨季就要到了,不馬上搬家,這損失就大了。怎麼辦?館長想了很多方案,但一籌莫展。
正當館長苦惱的時候,一個館員找到館長,說他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過仍然需要150萬英鎊。
館長十分高興,因為圖書館有能力支付這筆錢。「快說出來!」館長很著急。
館員說:「好主意也是商品,我有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
「如果150萬全部花完了,那錢當我給圖書館做貢獻了;如果有剩餘,圖書館要把剩餘的錢給我。」
「那有什麼問題?350萬我都認可了,150萬以內剩餘的錢給你,我馬上就能做主!」館長很堅定的說。
「那我們來簽個合同?」館員意識到發財的機會來了。
合同簽訂了,不久實施了館員的新搬家方案。150萬英磅連零頭都沒有用完。就把圖書館給搬了。
原來,圖書館在報紙上刊登一條驚人消息:「從即日起,大英圖書館免費無限量讓市民借閱圖書,條件是從老館借出,還到新館去。」
窮人十缺 看看你有缺少什麼嗎?
表面上最缺的是--金錢、本質上最缺的是--野心、腦袋上最缺的是--觀念、對機會最缺的是--了解
命運裡最缺的是--選擇、骨子裡最缺的是--勇氣、改變上最缺的是--行動、肚子裡最缺的是--知識
事業上最缺的是--毅力、內心裡最缺的是--膽色
劉德沛與金梅夫婦與您分享建立成功事業之道
選擇在安麗土壤生長的幼嫩種籽,經歷風雨的磨鍊,最終長成茁壯的大樹。今天大樹長得穩紮強壯,綠葉成蔭,擁有優良的根基,還孕育出新一代的幼苗,慢慢衍生成茂密的樹林。
新晉行政鑽石直系劉德沛夫婦在安麗找到了愜意的事業機會,讓他們擁有穩健的經濟條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組織快樂的家庭。最近這個溫馨家庭還增添一名新成員,德沛夫婦剛於兩年多前誕下兒子仲浩,為這個家庭增添活力和意義!
德沛說發展安麗是簡單和必然的選擇。他說世界上有三類人:第一類的人要看到結果才相信;第二類人看到結果還不相信;第三類就是未看到結果已經相信。然而只有第三類人才能取得最大成功。德沛笑稱,就如意大麗航海家哥倫布當初發現美洲新大陸,哥倫布自己也未曾看見過那地方,但由於他堅守信念,才可有非凡的成就!「我比較幸運,有母親 (台灣安麗創業者皇冠大使陳婉芬女士) 的講解與分析,很多東西都從母親的成功得到最佳的引證,她就像燈塔,不停為我們帶領方向!」
最佳典範
德沛的母親是台灣安麗創業者皇冠大使陳婉芬女士,在安麗已發展多年,德沛指母親那種積極上進的精神,是他學習的最佳榜樣。「母親在安麗發展多時,亦已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她從沒有因此而自滿,反而她對自我的要求很高,像她這樣年紀仍然那麼積極,對工作充滿熱誠,作為後輩的我亦不可怠慢,要以她為榜樣,跟隨她的步伐前進!」
對於陳婉芬女士的毅力和魄力,金梅也同樣深表敬佩:「每個市場都有低潮、消極的時候,但她永遠不會受環境氣氛所影響,只會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充滿鬥志,她的精神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和激勵!像她60多歲的人仍不停往前走,我們也沒有藉口停下來!」
雄才施偉略
在加入安麗前,德沛曾經相信「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因此從不認真了解安麗的事業機會,反而四處尋覓機會發展,還曾做過餐廳侍應、汽車材料的營業員、滅蟲公司等不同工作。最終涉獵過不同範疇的工作,還是母親的一句話,令他體會安麗事業的過人之處。
「當時母親見我在滅蟲公司工作,她覺得即使我在那一行做得多用心也不會有大成就,於是對我說:『您的時間花在那裏,成就就在那裏!』,就是這句話,讓我重新細想自己未來的方向,即使人才也要選擇正確和合適的路,才能有用武之地!」
「市場上行業很多,機會亦很多,但沒有一行會讓有經驗的人去幫助您。在傳統的工作,往往要您自己去跌跌踫踫,浪費時間搜索尋覓,方能慢慢找到成功之路。有人教導的行業才是最好的,在安麗,任何事情都總有有經驗的人去幫助您。人為何不趁年輕時早點成功,早點享受生活,不用留待年老時才享受!」 夫妻並肩發展安麗事業,大家同心協力,互相扶持,亦是增加彼此感情的渠道。
高度兼容
安麗事業的奇妙之處,在於這個事業可容納不同性格的人去發展,而且不論用什麼的方法去做,都可成功。德沛說,他夫妻倆十分尊重對方的工作方式,因為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只要夫妻有明確的共同目標,用心去做,那不管與人溝通或處事的手法不同,也可一起邁向成功。
「很難得有一個事業讓我們夫妻倆一起去發展,每人每天只有24小時,但我倆一同合作,時間就倍增了變成48小時,讓我們可以同時間兼顧不同的工作,大家擔當不同的崗位和角色,加上整個團隊的力量,大大提高效率和成效。」
「雖然我們會分開工作,各施各法,但回家後我會與太太一起坐下來檢討工作,將每天所見所聞一一詳談、分享。」就是安麗的機會,讓德沛夫婦得以互師互學,亦令彼此的感情更深厚融洽。
新境界 新領會
發展安麗事業不但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和範疇,德沛夫婦表示每跨進一個新的獎銜,人就有更深刻的體會,令見識和思想得以不斷提升。「以前初發展安麗是個人經驗的累積,自己要用心去學習零售、推薦、服務、產品等知識,是以自我為目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事業。至今我們晉升為行政鑽石,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團隊大了,一個人不能面面俱圓,所以要將身邊的人凝聚、團結起來,要管理一群人,背後就需要有一群人的協助,而且信心和動力也是來自背後的這群人!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去分享正確的抉擇和生活上的享受,我們希望身邊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選擇。自己豐盛,讓別人豐盛;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這樣才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業!」
理想生活
每個人都渴望尋求有發展前景的機會和空間,德沛說未來安麗還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安麗有優質的產品、雄厚的實力和長遠的歷史,可締造長遠和穩健的發展機會,然而安麗最具優勢和潛力 的產品就是它的事業機會!尤其香港的市場,香港人很勤奮,亦有智慧懂得選擇,香港安麗正好迎合他們的需要!」
目前,對德沛夫婦來說,除了事業外,家庭亦同樣重要。發展安麗事業,讓夫婦二人在兩者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我們安排工作行程時,都會以照顧孩子的需要為主。我們有一半時間用來做安麗,一半時間照顧小孩,孩子成長的階段最需要父母的照料和教育,而安麗的事業剛好可配合我們的生活方式,亦給我們自主的自由!」
兒子的誕生帶給德沛夫婦無限的歡樂和喜悅,而且還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二人的性格,金梅自言自從身為人母後,令自己更有耐性和愛心,更懂得逆地而處,顧及別人的感受,這些改變,令她更容易與別人相處,了解別人的需要。金梅續稱,這數年間,她也察覺丈夫的重大改變,「他現在的思維更廣闊、做人處事更圓融、更週到,而且面對問題時會從多角度去作分析、考慮更周詳,而且對人更成熟,人也比以前更開朗!」
要在事業和家庭取得最諧和的平衡,同時擁有最快樂如意的事業機會,德沛夫婦已在安麗找到最肯定的答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