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美產業,一年產值高達430億元,媲美工具機業,毛利率還超過百貨業,台灣人從17歲到81歲都趨之若鶩,更成了吸引陸客來台的新誘因,深入台灣、韓國醫美一條街,一窺台韓瘋醫美的神秘商機。
大陸的省長夫人來台灣絕對不會錯過的景點:士林夜市、阿里山、日月潭?以前,以上皆是。現在,新的景點是醫美診所。
整形貴客來了大陸權貴夫人一出手就砸一百萬
大陸權貴的妻子趁先生洽公開會之便,一道來台「進修」,或是明星趁來台宣傳活動之便「保養」。特別是中國北方乾冷,皮膚老化速度較快,二十出頭到四十歲的中國貴客,來台雷射美白、拉皮、割眼袋加上微整、健檢,一待三到七天,一出手動輒新台幣一百萬元。
從兩岸名人到全亞洲瘋醫學美容(簡稱醫美),預計到二○一五年將創造出超過新台幣一兆元的新市場。這股「美型旋風」也越捲越大。
植髮、植睫毛、割眼袋、下巴削骨、溶脂減肥、玻尿酸注射、電波拉皮……,從頭到腳,一一從人體上「分解」出來的醫美商機,價值就高達一百五十萬元。這也是台灣醫美診所一家一家開的主要誘因。
醫美普及下,在臉上、身上動刀、扎針從過去的隱諱,變成大方拿到檯面上討論的話題。台灣名模林志玲去整形?這個話題在微博上吸引網友總數超過五百萬次的討論。前副總統呂秀蓮利用電波拉皮年輕十歲,韓國總統李明博在當選前曾經植髮,讓髮際線往前移,誰也看不出他已七十高齡。名人利用醫學美容的年輕效果,成了帶動醫美產業的最佳代言人。
有線電視重複播放的韓片《醜女大翻身》可說是韓國最佳的整形「宣傳片」。這部片描述了身材肥胖的和聲歌手姜漢娜,在整形變成精緻美女後,一舉成為大明星的經過。這部片從二○○六年推出以來,在韓國創下六百六十二萬人次觀看的票房、迄今無人匹敵,還在歐洲、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陸續播映,成功的把韓國「整形」手術一流的印象,置入全球人的腦中。
台灣物美價廉用韓國一半花費,誘陸客變臉
令人好奇,姜漢娜花了多少錢才能從恐龍妹,變成精緻美女?整形外科醫師楊菘宇評估,在韓國大約要花費新台幣三百萬元,在台灣只需要花費一半。
姜漢娜的成功大變身雖然讓人羨慕,但是要在身上、臉上動刀、動槍的,不是每個人都敢嘗試。美容儀器和與注射後可以快速改變外觀的肉毒桿菌與玻尿酸(正確名稱為透明質酸),讓變身美麗的難度降低、消費者接受意願提高。
林萱萱(化名)是個在工作地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上班族,趁著午休時間,到附近的醫美診所施打玻尿酸。醫師熟練的在臉上扎針,鼻子山根部位挺了,下巴拉長了,臉型呈現立體,還成了瓜子臉。美麗總是要付出代價,這一次她花了六萬元,漂亮的效果可維持半年到一年,為了變漂亮,她省吃儉用半年,但她覺得值得。
光是「值得」兩個字,就為台灣一年帶來四百三十億元商機的市場,這數字還不包含如今正在崛起、今年預計較去年成長二六%的陸客來台「變臉」,醫療美容觀光的市場。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在臉上、身上動刀、扎針?
才庫人力顧問公司調查有高達六一%的人認為,進行醫學美容整形,除了可以增加自信心,也有助於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有六成的民眾,會利用做臉、微整形或是開刀整形,固定投資自己的外貌。
在台灣,有九一%的人認為,身材是影響美麗與否的重要因素;八七%的女性認同臉部是影響整體美麗與否的重要因素。整形已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越來越願意花費在外貌上。男性的消費人數,每年以三成的幅度成長中;到醫院的醫美中心或是醫美診所求助的民眾中,每五位客人中,就有一位是男性。
「美貌紅利」誘人俊男美女一生能多賺七百萬
鑽研美麗經濟學逾二十年的經濟學家漢默許(DanielS.Hamermesh)在《美麗有價》一書中指出,美男比醜男多賺一七%;醜女比美女少賺一二%。換算成一生收入,俊男美女要比其貌不揚的人多賺二十三萬美元,接近新台幣七百萬元。美國經濟學家DanielS.Hamermesh與JeffE.Biddle具體計算「美貌紅利」(Beautydividend),發現面貌姣好的人較容易找到工作,薪水也比外貌平庸的人,多出一○%到一五%。
美貌轉換成價值,成為收入提高方式之一。這股動力是推動全球醫美產業持續往前的動力,也是一條持續成長的迷人曲線。
美國研調機構MedicalInsightInc.指出,從二○○三年到二○一二年,全球醫美服務產業平均每年有一○‧九%的年複合成長率,金額從十五億美元成長到五十四億美元,相當新台幣一千六百二十億元。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也沒能阻礙這條曲線的成長。
這是一個已成長十年的產業,其中亞洲地區以明日之星姿態崛起,未來四年到二○一六年,亞洲地區醫美產值將持續增加。
曜亞根據MedicalInsightInc.的報告指出,亞洲地區醫學美容產品及設備市場,二○一一年為五億八千六百萬美元,約等於新台幣一百七十六億元,年複合率成長率達一三‧三%。成長幅度依序為印度、中國與台灣,年複合成長率達一四‧八%,是亞洲地區成長幅度最大的三個國家。
在大多數行業景氣前景不明下,醫美市場成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地方。醫院陸續成立醫美部門,醫美診所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全國各地開設。
「美麗財」毛利高做美髮、電子的都來插一腳
供應全台灣二分之一的醫院、診所所需醫美設備的曜亞國際公司總經理任中杰預估,全台灣約有一千二百家的醫美診所,這些診所中的老闆,有來自從事醫美相關的整形外科、皮膚科等專科正規軍醫師外,還有與醫美行業距離較遠的婦產科、耳鼻喉科、眼科等醫師。現在,連做保養品的、做SPA的、做美髮的、做工程的與電子業的都想插一腳賺「美麗財」。
在國內經營美髮業四十六年的曼都,準備在今年十二月和整形外科醫師李久恆合作,以「曼都」品牌跨入醫美領域;亞翔工程則從投資生產玻尿酸的科妍生物科技公司,切入醫美領域。產業持續成長與高獲利,是讓這群原本和醫美行業關係不大的人,紛紛跳進原本陌生行業的誘因。
台灣的醫美市場有多大?利益有多少?
任中杰估算,以全台灣有一千二百家醫美診所,每家診所每個月營業額三百萬元計算,一年的產值約新台幣四百三十億元,和台灣引以為傲的工具機業產值已經不相上下。
而其中標榜抗老除皺的美容商品市場約四十六億元,占整體的一○%,以及訴求療程與術後恢復時間短的玻尿酸微整形最為熱門。訴求都是青春永駐。以玻尿酸打在臉部的效果來看,改善淚溝型黑眼圈、臉部皺紋、豐頰豐唇的作用,這也成了愛美人士的最愛。
在台灣,玻尿酸有多熱門?以占台灣九成玻尿酸微整形市場的瑞絲朗品牌而言,從二○○三年引進台灣後,二○一○年有四萬五千人次施打,二○一一年增加到五萬人次施打。市場陸續有其他品牌加入後,預計二○一二年施打人次將超過七萬人,平均每天約有一百九十三人讓玻尿酸打入體內。
從利潤來看,醫美行業是一個「倒三角形」的產業,越往上,利潤越高。越接近消費者的,越少。
股票掛牌、生產玻尿酸的上游原料廠科妍,打開歐洲市場後,二○一一年的毛利率達六三‧四%;生產膠原蛋白的雙美,毛利率高達七八%;代理玻尿酸的友華毛利率三五‧八%。進口醫美儀器設備的曜亞,毛利率大約四成。而和消費者最貼近的醫美診所,毛利率多在三成到五成間,淨利率至少超過一五%,誘人的利潤,很快的成了創投、電子業的投資最愛。
從單點到一條龍台灣練兵,實則放眼中港星馬
「光靠一個醫師最多只能開五家店,」佳醫健康事業公司執行長陳啟修說。的確,以醫師名號做為招攬客源的醫美診所,每個診所輪流駐診一天,已經達到體力極限。因為商機、利潤的能見度高,醫美業者也過去的「單點經營」,發展成今天「打群架」,開設「連鎖店」與「一條龍」的營運模式,成了醫美行業的新營運模式。
目前連鎖規模較具代表的有愛爾麗、采風、悠美等,這些品牌在全省開出的連鎖店至少六家。佳醫集團則利用投資上游原料科妍,到與下游的SPA業者合作,並且在兩岸設有通路,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採用「一條龍」經營法的公司。醫美診所和SPA原本是兩條平行線,在彼此都想在跨入他人的領域,分食市場時,意外擦出火花,成了合作夥伴。
醫美產業營運規模化,也衍生出大者恆大局面,對他們來說,台灣市場只是練兵的場所,他們眼中的市場,已經放大到語言相通的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並準備放馬到大陸設點。
目標一兆肥肉台灣有三大機會領先韓國
中國每年有三百萬人接受整形手術,隨著中國人均所得提高,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分析認為,到二○一五年,中國的美容整形市場將達人民幣兩千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兆元,這是一塊誘人的市場。這三百萬人中,其中的十萬人,選擇到韓國整形。從醫美、住宿、旅遊到購物,為韓國帶來人民幣十五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七十億元的商機。
中國客源,成了韓國和台灣的「肥肉」,想賺進中國財,台灣與韓國做了什麼準備?
韓國以狎鷗亭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東至清潭十字路口,西至新社十字路口,兩公里範圍內,聚集了約六百五十家的整容機構,是有名的整形一條街。
為了服務中國客人,幾乎每家醫院、診所都配有中文翻譯人員,有些診所的老闆還專程學中文,就是要中國人感覺服務到位。
為了讓中國客人放心就診,韓國政府嚴格取締不具有接待國際客人能力的醫療院所,一旦抓到,最嚴重的,要停業一到三年。韓國政府還規畫二○一五年,要引進三十萬名海外醫療患者,並聯合旅遊部門和各大醫院共同宣傳。
在韓國隨處可見的醫美雜誌、廣告,以整形為題的電視節目,在電視台不斷的播放。在韓國整形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連明星都大方承認整形。走到今天,韓國政府居功甚偉,但也是花了二十年才收到的成效。
拉回來看台灣。和韓國狎鷗亭媲美的有忠孝東路四段。整個忠孝東路區域有超過兩百家整形診所,和西門町形成醫美的「兩大戰區」。而這樣的戰區,如同日本一樣,隨著捷運延伸到新北市的板橋府中站。北部,是醫美行業的重鎮,占了全台灣六成的市場。
台灣政府也想學習韓國推動「醫美旅遊」,賺進外匯財,不少診所也是看中韓國的風光,投入資金等待政府開放,但資金不夠的診所,不見得能耐得住政府開放的「龜速」,紛紛倒閉或是被其他診所收編。
台北市推動讓醫院與溫泉旅館合作,以保健旅遊為主,從二○○七年推動兩岸溫泉保健旅遊到二○一一年,五年來,共有二千二百六十三位中國人循此管道來台參加健康檢查,帶來三億二千萬元收入。台灣貿協統計,二○一○年到台灣進行觀光醫療的有一萬五千人,二○一一年增加至三萬九千人,其中約有三成是來做微整形。
這是台灣在醫美市場的成績單,但與韓國的成績放在一起比,台灣遜色許多。樂觀來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法令與廣告行銷,是讓國內醫美產業綁手綁腳,與龜速前進的關鍵。韓國以政府的力量到中國大做廣告、推介醫美旅遊行之多年,走在中國的主要城市,還看不到半張有關於台灣政府醫美旅遊的行銷宣傳。
今年起,台灣開放三十九家醫院可以直接以「醫美」名義為陸客申請來台簽證,十二月則將首次公布通過醫美評鑑的醫療院所,至少有一個可以放在觀光局網站中宣傳的方式。諷刺的,最能夠帶動醫美風潮的廣告,還受制於「醫療法」。連最基本,教育消費者醫美常識的政府官方網站都還沒有做出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說會「加快腳步」,衛生署則是連談都不想談。
政府想要打「國際賽」,若基本的周邊配套都沒規畫,怎麼會打贏這場仗?
自力救濟是跑贏政府最好的方式。長虹診所院長楊志賢是少數嗅覺靈敏、動作積極的醫師。他在東南亞地區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廣播中以置入性行銷,成功的吸引外地遊客來台從事醫美。楊志賢開設的診所中,有三成的客戶就是從東南亞地區來的。
台灣,其實有很好的條件機會,讓醫美產業成為帶動GDP的產業。
機會一:語言、地利優勢。
台灣與中國語言共通,醫師與消費者間可直接溝通,消費者比較容易得到滿意的服務。加上兩岸開放大三通直航後,上海飛到台北一百一十分鐘,上海飛到日本需要二‧五個小時,大幅減少交通往返時間。
機會二:價格優勢。
相對於日、韓,台灣在整形醫療的價格相對合理。米蘭時尚診所醫師林士翔說,以割雙眼皮手術為例,在台灣一雙眼的手術費約新台幣兩萬元起跳,和在中國價格一樣,只是單位換成人民幣,在香港約需港幣一萬元。相較之下,台灣經濟又實惠。林士翔的客人中,有越來越多的陸客利用自由行來台割雙眼皮。這種割雙眼皮商機的旋風也被看好。
機會三:醫術好、整體醫療水準高。
雖然韓國被視為整形大國,曜亞國際公司教育總監、也是醫美醫師訓練師的蘇恭敏說,「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韓國整形醫師曾來台灣取經,長庚醫院是他們最常去學習整形技術的地方。」台灣醫療水準的口碑,為醫美產業發展提供後盾。內視鏡拉皮手術的領域中,吳榮醫師在亞洲享負盛名,吸引各國醫師來台上課向他學習。
「政府最重要的就是把遊戲規則定好,」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說,長期擔任消基會律師的他認為,政府沒有規範清楚,讓醫療糾紛阻礙醫美行業發展。的確,在頻仍的醫美糾紛下,為美麗的醫美產業上陰影。劉宏恩說,若政府能夠把「醫學美容」與「美容醫學」定義清楚,讓美容醫學能夠受消保法規範,在民眾得到一定的保障後,醫美行業才能正常發展,密醫到飯店為消費者施打針劑,危及生命的錯誤示範才能遏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