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侯文詠給所有父母的真心分享 文/ 侯文詠 食尚小玩家 2010年第15期
這次要跟大家談的是我小時候聽過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認真是拚不過迷戀(閩南語)的。」意思是說,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喜歡、熱情」是遠比「認真、努力」更重要許多的。
這句話很多人聽來覺得理所當然。可是我們的主流邏輯卻認為我們應該「認真、努力」追求熱門的、有用的行業、工作,而不是自己最「喜歡」或最有「熱情」的。好比說,現在最高分的學系,像是:醫學系、法律系、電機系…,那麼,因為它是熱門的、有前途的,不管大家喜不喜歡,或有沒有天分,都應該「認真、努力」讀書,想辦法考上那些科系。
支持這些論點的人不但會以過來人、老成的語氣告誡年輕人:「理想」是不能當飯吃的啦,而且還會有很多格言佐證這些論點,好比說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三更燈火五更雞」、「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把吃苦當吃補」、「勤能補拙」…
這些論點固然有道理,但它最大的問題是假設人與人的條件與天分都是一樣的。而事實卻是:「人與人彼此天份是完全不同的。」
舉例來說:同樣兩個運動員,一位是和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NBA籃球明星)同樣身長198公分,體力、彈性、反應力種種條件都一樣的球員,另一位是和馬拉杜納(Diego Maradona,阿根廷足球明星)同樣165公分身長,一切的條件也都一樣。
如果有兩項運動—―就說是籃球和足球好了,沒有其他特殊理由,他們對兩種不同球類的興趣也差不多的話,依照個別條件,我們會鼓勵198公分那位去參加籃球隊,165公分那位去參加足球隊。但是如果是我們現在教育的主流邏輯,並不是這樣的。主流邏輯是:「哪樣運動熱門,看起來比較容易功成名就,不管198公分、或165公分的運動員,通通讓他們去參加那樣運動。」
就說通通參加籃球隊好了,198公分那位由於先天的條件,表現當然很容易就比165公分那位有比較好的表現,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因此進入一種「熱情、喜歡」的正向循環。另外一位165公分的球員由於先天的條件限制,他的努力結果,表現當然不如198公分那位球員。但教練卻告訴他:「你不夠努力,你不夠用功,你不夠認真...。」
這個球員更認真、更努力的結果,雖然有進步,但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挫折。搞得這個本來可以在足球球場上成為像馬拉杜納那樣一個了不起的足球明星的運動員,卻在籃球場上失意、挫折、自我懷疑……
你說,這樣的教練很不合理啊。可是,我們偏偏就身處在這樣的不合理的環境裡,覺得好像非這樣不行。
雖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例子,但真實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數理不好,在台灣只能念到錄取分數不高的專科學校,被家長認為是不會念書的小孩。後來父母親把他送到美國社區大學去念書。
到了美國之後,他發現美國的教育制度分數考試並不是唯一的評估。他充分發揮了自己過去台灣受教育時被認為「不務正業」的搞社團的本事,組織同學、分配工作、討論議題……他特殊的組織、分析能力以及領袖魅力到了不同的環境很快就突顯出來。
他在大三時轉到史丹佛大學,繼續完成了大學以及碩士、博士學位。畢業時,許多一流的國際大公司都提供職位,希望他去任職。
最後他選擇了教書的工作,目前在英國的一所一流大學擔任教授。
一個在台灣被視為不會念書的小孩,為什麼能夠變成了英國一流大學的教授?
重點不在這個小孩聰明不聰明、認真不認真、努力不努力,重點是他如何、以及在什麼樣的評估標準之下,發展出他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說的「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道理一點也不新鮮。回到人也是一樣的。那些生命中做起來特別容易做好、容易有成就感,並且讓我們迷戀的能力和特質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
年輕的時候,再也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使命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
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生命發展的方向。
這樣的事情,本來是教練該幫忙我們的。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人生的許多教練並不這麼想。
如果教練不教,那麼我們就得自己來。
我要說的就是這樣。



獼猴尋豆

從前有一隻彌猴,手裡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
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彌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彌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的一顆也不剩。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慧判斷,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彌猴只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老來,身體衰耄,親人不再時,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
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放一座大海在心中

這天,湖泊望著不遠處的大海,突然問道:「喂!老兄,你的面積有多大啊?」
大海笑了笑,沒有回應。
「有我的一半大嗎?」湖泊問。但大海只是笑著點點頭。
湖泊又問了:「你到底有多大?該不會有我的七成大吧?
如果是這樣,那麼你還真是不小喔!」大海只是謙虛地笑著。
湖泊繼續問:「喂!看你這麼有把握的樣子,該不會……你比我還大吧?」
這時,流經一旁的河川小姐說話了:「人家大海是你的一百倍大!」
「什麼?!這不可能!不可能!」
湖泊驚訝地張口結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河川小姐終於耐不住性子:「沒什麼不可能的,每次我們經過你身邊,想在你那兒歇歇腳,你總是不肯,人家大海幾百條河川,幾萬條小溪到他那兒他都接納,他當然長得比你大!」
湖泊總算明白了,原來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
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互動,我們懂得放一座大海在心中嗎?
讓我們共同【學習】接納別人的意見,不因自負或自卑而將別人的建言先入為主地全然排斥!
【學習】…包容他人的個性,交得起才德兼備的好朋友,但也能輔正誤入歧途的壞朋友;
【學習】…包容別人的批評,聽得進好話,也聽得進刺耳之言;
【學習】…不搞小圈圈,固然有較志同道合的摯友,但絕不刻意結黨營私。
一個懂得「凡事包容」的人將有若擁有一個聚寶盆,足以幫他集思廣益,匯聚人氣,累積聲望,拓展胸襟。
若能讓旁人與您相處愉悅,並讓自己的人格修養更上一層樓,何樂而不為呢?
放一座大海在心中,用寬闊的胸懷來待人處世,您也可以當一位平凡的偉人!

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急匆匆趕去聽一場演講,在趕路中,心情焦躁起伏。
好不容易到了會場,在喘息未定中,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的愚痴。
我去聽演講,不就是要安頓身心嗎?怎麼就先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那又何必去聽課呢?
人常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我們為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更多的成就。
卻疏忽了追求過程中,心要能清楚明白,安定快樂,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不禁想起一則廣欽老和尚的故事。
話說承天禪寺起建的時候,一天來了很多工程人員及工程車。
寺裡負責監工的師父正忙得不可開交,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請他進屋去磨剃頭刀。
他愣住了,這是怎麼回事?
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時磨刀,外面有這麼多工程人員正等著處理事情呢!
他心裡急得不得了,可是師命難違,只有遵命進屋磨刀。
三兩下磨好後,老和尚一看,喝斥道:「你看,這是隨隨便便磨的,刀兩邊並沒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
這位師父心裡很急,一聽,趕緊再去磨了一次拿給老和尚看,老和尚又喝斥他:「一看便知是做表面工夫,隨便應付而已,你並沒有重新磨過,這刀是補磨的。」
這時,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頭刀,是又平又漂亮。
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靜的,所以磨出來的刀一如其心。
老和尚道:「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人的心隨境而轉的力量太大了,心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做自己心的主人,實在很不容易,需要老和尚的棒喝,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徹底的提醒自己。
我們常常陷在事情裡面,心是不安的、急切的,手裡做著這件事,心裡擔心著下件事。
因為自己不斷的要「得」,想要做的太多,想要做得更好,超過自己所能負荷,就是「貪得」。
當我洗碗時,急切的要趕快洗完,好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它是「無用」的小事,諸如:趕路、等車、做家事、運動等等,都是此樣心態。
這時我提醒自己,其實「洗碗這一刻,就是生命!」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
人生倏忽數十載,回首過去,只留下記憶已矣,所得到的其實也只有現在這一刻的感受。
令當下這一刻是美好的,才是確實可以掌握的。
每一刻,心都是平靜的,一生就是美好的。
這樣一轉念,當下就不敢輕忽洗碗這一刻的生命,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靜了,安了。
趕路時,也要提醒自己,專注在每一踏步上,如禪師所說:「要照顧腳下」收起紛亂的思緒,注意步伐的韻律。
很奇妙的,心靜了,呼吸自然就流暢均勻,身心也舒暢起來。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的體悟,但正向的想法是稍縱即逝的,轉眼間,又掉入過去的習慣。
所以反省之後的體悟,要立即記下,整理成簡潔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這完全是自己體證來的,所以對自己最有用。
座右銘隨身攜帶,每日朗誦。
當境界來時,以適用的箴言提醒自己,就不致又落入負面的想法之中。
人常說要活在當下:當下並不是現在的時候,現在的環境,當下叫做落實。

為什麼不除掉毛毛蟲?

在你付出最大代價的同時,同樣你也會學到最重要的東西。──佚名
花園裡的一叢杜鵑,上面出現了一堆蟲卵,大約有上百顆之多。小女孩看了十分緊張,雖然想弄掉蟲卵,卻又不敢去碰。
於是她跑去跟爸爸說:「爸爸!杜鵑上有很多蟲卵,您快把它弄掉啊!」
「別擔心,蟲卵傷害不了杜鵑的。」父親微笑著,摸摸小女孩的頭。
憂心的小女孩,天天注意著那叢杜鵑。幾天過去,她發現蟲卵孵大約孵化了一半,仔細數一數,杜鵑竟然有五十幾隻米粒大小的毛蟲!
小女孩又要求父親去抓毛蟲,但父親說:「放心,幾隻毛蟲,沒什麼大不了的!」
又過了幾天,小女孩發現大約有二十隻毛蟲存活了下來,而且愈長愈大!但爸爸還是不願意去抓毛蟲。
毛蟲開始肆無忌憚地啃食著杜鵑,不出幾天,杜鵑只剩下寥寥幾片葉子。有些毛蟲沒有食物餓死了,但存活的仍有十隻之多。小女孩看著可憐兮兮的杜鵑,又急又氣,可是爸爸還是不願意幫忙。
就在她想要放棄的時候,神奇的事發生了。杜鵑開始生長出嫩綠的葉子,毛蟲似乎在一夕之間全都不見了!
小女孩高興地把爸爸拉到杜鵑旁,告訴他跟這個好消息。
爸爸微笑地回答:「不,其實牠們都還在。」接著他翻開葉片,小女孩這才發現,毛蟲不是不見了,只是已經變成了蛹,靜靜地掛在葉片下。
後來杜鵑恢復了以往的樣貌,彷彿什麼事都不曾發生。而且小女孩欣喜地發現,花園多了新朋友──許多美麗的蝴蝶。
如果捨不得讓毛蟲啃食葉片,小女孩的花園不會有蝴蝶翩翩飛舞。大自然讓小女孩學會了這個重要的道理:有捨,就會有得。
有一句話說:「成功不能讓人成長,失敗才能讓人成長。原因是成功的滋味都差不多,但失敗的滋味卻有千百種。」若把我們的生命比喻為花園,毛蟲是生命中的困難,與其處心積慮地躲避,不如欣然面對──因為只要我們願意努力,總有一天,這些困難也會「蛻變」,成為我們的經驗與智慧,如同破繭而出的彩蝶。

飛向未來開拓全方位人生更教人遠離貧窮-王慈官

他教人遠離貧窮,但更重視讓人了解做人的道理;他一生順利風光,卻更高興可以讓人能夠掌握跟他一樣風光的機會;他的名氣因此響亮,大家都尊稱他「舅舅」……
提起「舅舅」王慈官,大多數的安麗人都耳熟能詳,他與皇冠大使陳婉芬之間的一段故事,從排斥、拒絕、懷疑、好奇、瞭解到全力投入安麗事業的過程,更是被大家傳為「美談」與「趣談」。
「舅舅」的美談與趣談
王慈官直銷網中屬於「重量級」人物,不過,很多人大概不清楚為何他會有「舅舅」的尊稱?這又是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在梅花體系的大家庭中,許多年輕的下手都會暱稱陳婉芬為「娘」,起初叫王慈官為「王大哥」,這麼一來,王慈官可又比陳婉芬小了一輩,兩個初中同窗就相互調侃起來,後來王慈官想到了個好辦法:「改叫我舅舅吧!」因為「最大母舅公」,他可不讓陳婉芬這位同學占他的便宜呢!就這樣,一個叫、兩個叫,久而久之,大夥兒也就跟著叫王慈官「舅舅」而不名了。
追求終極生活的人生價值
不同於其他安麗高階領導人的發展過程,「舅舅」王慈官本身就擁有優越的條件與眾多光環,他曾任公職,是二屆國大、國大主席團主席,也曾在民營企業中任職總經理、董事長等職,事業跨足大陸及加拿大市場;若是用一般「刻板」世俗價值來看,大概沒有人認為他有從事直銷業的必要。
當然,陳婉芬鍥而不捨跟近十四年,想讓她這個初中同學瞭解安麗事業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王慈官以冷靜、理性剖析安麗事業與傳統事業間的差異,以及安麗事業啟動並成就他內在一種「大愛精神」的理想,所以在經過前後長達十五年的觀察期,讓他比別人更深入體認安麗事業的真諦,並出版了一本闡述安麗事業的書後,王慈官全心投入,並在短短三年內晉升到如今鑽石直系直銷商的獎銜。
正如王慈官所說,「你不斷的超速、超車,到底想去那裏?」這也正是一般人從事傳統事業的盲點,汲汲營營一輩子,不知自己到底追求什麼?或是因為事業、金錢等的牽絆而無法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現今的王慈官,卻可以擺脫一般傳統商場的爾虞我詐、政治的權益鬥爭,與安麗夥伴共存共榮;不會像許多職場高官有錢無閒、或有閒卻無健康的過日子,反而可以在輔導下線之餘,悠閒的吃飯、睡覺、打小白球,過著令人羨慕的「終極生活」。
光環來自他人的榮耀
「因為我知道安麗事業的價值,所以我做安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需要安麗事業所能給予的公平機會,所以我更努力的做安麗。」王慈官說,他的快樂與成就,不在於自己的種種光環,而是有如一家人的夥伴可以在安麗事業中尋求人生的價值。
他侃侃而談在大陸發展的安麗事業過程中,許多下手的故事:一個9歲喪父喪母的江西農村姑娘,為了養活弟妹,15歲當保母、賺個300人民幣的月薪,19歲時甚至想只要有人願意幫她養家,就可以隨便嫁嫁,但20歲時接觸安麗之後,三年時間她已經晉升直系直銷商資格,每個月有近10,000人民幣的收入,不僅解決經濟問題,也幫助她尋回尊嚴、看到未來,更有了人生幸福的願景。另外有個小學三年級學歷的四川妹,也是用2年多的時間達到直系直銷商資格,讓她人生有了希望……。
安麗事業從做人開始
王慈官說:「安麗是年輕人的希望、中年人的舞台、老年人的依靠。」但是如果只是將安麗事業界定在經濟的改善,就是「瞎子摸象」,只摸到一部分,安麗事業更寶貴的是學習、成長、互助、親愛等全方位人生價值,「所以,我常說,做安麗事業就必需先從做人開始。」
於是王慈官以本身豐富的經歷融合安麗事業的企業文化與精神,為他們的直銷網建立了三大守則:「親情合作」、「愛心關懷」及「團隊紀律」,讓直銷網的夥伴,都能先懂做人道理、合作精神,以學習來改變自身的命運,掌握安麗事業給予的「公平機會」。
「從事安麗事業不是一蹴可及的,就如飛機起飛一般,有長長跑道助跑,雖然有磨擦、噪音,但衝力足夠時,一離地就可翱翔天際。」王慈官說,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了解,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只要參與,就不是孤軍奮鬥,而是一整個團隊與你一起飛向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想發源地 的頭像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夢想發源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